有关于在科学中学习与成长

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幼儿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理由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探究学习则是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策略对理由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探究既是幼儿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幼儿科学学习的途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将“探究”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在探究中学习,有利于发展幼儿学习的主体性,有利于他们自主地学习个性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幼儿学会学习,培养健康的社会情感,培养幼儿创造精神,而这些品质都是终身学习社会所必需的。

一、提供探究的基础——合适的内容

幼儿科学学习的对象都是客观世界,是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大自然以及周围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与现象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也是幼儿发现事物特征,概括、分类和寻求事物间关系等思维活动发生得最集中的领域。
科学活动内容的选择要坚持一个原则,即源于幼儿生活。只有贴近幼儿的事物才易于理解的、接受。在科学活动中,不管内容还是选材,都要基于这样的考虑展。比如,科学活动“瓶子放大镜”,用的材料就是最普通不过的玻璃瓶,在老师引导下,幼儿透过瓶子观察,惊奇地发现了原本清晰的物体模糊了,原本好好的东西变形了。装满水之后,再透过瓶子看,又是另一番情景。小伙伴的身体怎么变得又细又长了,贴着瓶子的眼睛变得好大好大,透过玻璃瓶看小蚂蚁的图片,竟然像放大镜一样清晰了。幼儿在这么逐步深入的探究中感知了透镜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了幼儿极其浓厚的兴趣,下课之后还爱不释手地拿着玻璃瓶继续去寻找新的发现。
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幼儿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第一步,而合适的教学内容,常见的操作材料则能很好地激发幼儿这种积极的愿望,使幼儿对科学探究乐此不疲,从而在活动中收获着发现的快乐,了解了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习得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继而更加愿意去探索生活中的科学。

二、激发探究的动力——正面的鼓励

幼儿天性喜欢提问。每个大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被孩子没完没了的理由弄得不知怎么回答才好。然而孩子岁数越大,提问的兴趣却越低。没了一颗好奇心,也就没有了探究。有家长对孩子理由的不堪其扰而进行小小打击的,有孩子逐渐长大不再那么问东问西的,也有教师对幼儿的行为没有给予肯定而让幼儿感到挫败的,种种理由,使得幼儿没有发现理由的敏感度以及解决理由的自信心。
作为幼儿启蒙老师,在开展科学活动时,不管孩子提的理由是否具有科学性,都给予积极的回应,让孩子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对孩子的理由,可采取不同的回应方式。有些理由是个别的,那么就回应他个人,有些理由是共性的,那么可以提出来让全班孩子一起讨论,而有些理由是简单的,可以直接将这个“理由绣球”抛还给孩子,让他自己动脑筋回答。这样,孩子觉得自己的理由得到了老师的重视,以后更是喜欢和老师进行这样的互动,从而在不断的提问和回答中学习丰富的科学知识,拓展知识面。
在解决理由方面,幼儿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有的孩子独立性非常强,愿意独立操作独自探究,身上有一股不弄清楚个所以然决不罢休的劲儿。而还有一部分幼儿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往往表现出怯弱畏难的情绪,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对于不善于解决理由的幼儿,我们在给予眼神、身体动作以及语言上的鼓励外,必要时伸出援手,让他们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这类孩子,正面的鼓励必不可少,以为可以帮助他建立自信,然后在帮助这个环节上逐渐放手,让孩子慢慢学着独立完成,循序渐进地过程有利于幼儿累积自信,最终能够独立去完成探究从而最后解决理由。

三、挖掘探究的深度——充足的时间

幼儿园课堂时间有比较硬性的规定,比如小班不超过十五分钟,大班下学期不超过三十分钟。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幼儿探究热情并不因为时间到了而消退,反而总是在老师是宣布活动结束的时候,恋恋不舍地请求能否多玩一会儿。怎样能够既不拖延课堂又让孩子操作探究得尽兴呢?首先,省却开场的繁复,直接开门见山导入主题。比如科学活动“镜中画”的开场,直接出示镜子,让幼儿回忆已有的照镜子的经验,知道镜子中的物象和镜子外的一模一样,提出设问:“如果同时用两面镜子来照,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幼儿一听跃跃欲试,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面镜子用不同的策略去照自己画好的一个图案。惊喜地发现,两面镜子面对面时,图案不仅变得很多,而且排成了一排;而一边相连成角的两面镜子里面的图案竟然连成了一个圆圈。简单而有效的开场,节约了课堂的时间,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用来探究。
另外,一堂科学活动往往会有几段探究的时间,在讨论、交流环节中,教师要避开拖沓,抓住活动的重点进行引导,支持和引导幼儿整理获得的信息,并与同伴进行良好地交流,避开时间的隐形浪费。每一个环节要环环相扣,教师引导语简练有重点,提问简短而有效。幼儿在交流或者回答理由时有时候因为年龄理由,不能非常好地简短地表达,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幼儿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帮助幼儿得出结论、形成解释。

四、提高探究的效率——开放的提问

提问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理由的抛出,能调动幼儿积极的思维,让幼儿通过深思、互动和倾听中获取知识,有利于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然而,怎样理由才是有效的呢?一些封闭式的提问基本无效。有时只能起到烘托课堂效果的作用,让人看着觉得挺热闹,对幼儿没有多大的推动作用。比如,很多老师喜欢问:“你们喜不喜欢这个小实验呀?”回答当然是喜欢;老师问“是不是这样的呀?”难以激起孩子兴趣。科学活动中,最适合最能激发幼儿思维的是开发式提问。这种提问没有固定的答案,幼儿能够将自己心中所想表达出来。比如在“玩瓶盖”活动时,先让幼儿自由玩瓶盖,(下转第23页)(上接第18页)然后抛出理由:“你是怎么玩的?有什么发现?”这样,幼儿的回答丰富多彩。有的说:“我把瓶盖滚了起来,发现它就像一个汽车轮子。”有的说:“我把瓶盖用力扔在地上,发现它跳了起来,像皮球。”有的说:“我用手指一弹瓶盖,瓶盖就在地板上‘呼’一下滑了出去,速度真快!”一个小小的瓶盖,通过孩子自主地探究,玩出的花样繁多,回答的内容也是各不相同,不仅幼儿的思维被很好地调动起来,而且能够起到很好的生生互动,使幼儿产生“我也来试试”的想法,有继续探究的愿望。
开放性地提问除了避开不必要的一些提问环节浪费时间使课堂显得非常紧凑外,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这样的提问给孩子一些探究的方向性指导,提高了探究效率。让孩子乐在探究和发现中,同时,教师也达到了预设的一些教学目标。

五、拓展探究的广度——区角的延伸

一堂科学活动,有时候因为时间的关系,无法涵盖很多的内容,而幼儿在探究过程中会发生很多教师无法预料的理由,教师无法一一给予解释,或者幼儿的探究兴趣在活动结束后仍然意犹未尽。这时区角活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教师课后可在班级科学活动区投放相关的材料,包括课堂上已有的,让一些能力较弱的幼儿继续相关探究;可以是幼儿生成的,可以加上一些什么材料,教师也可以及时提供,满足幼儿进一步探究的;还可以是教师在课后反思中,认为可以增加投放一些不一样的材料,激发更深一层次的探究。如在大班科学活动“会吹风的管子”中,在科学区投放了放水的盆子,让幼儿用在课上制作好的管子探索新的玩法——让管子在水中吹泡泡;投放了小针管(没用过的,拔掉针头),让幼儿在玩玩中发现针管和自制的管子玩具的相同之处等。幼儿通过科学区的再次探究,发现管子玩具不仅会吹泡泡,还发现一定先要在空气中将管子里面的海棉棒抽出一段,放进水中才能吹出来、抽出越多泡泡越多。由于相对于科学活动来说,区域中的活动有更大的自主性,所以幼儿会有很多的想法可以实施,有时教师都没有想到。科学区的活动很好地弥补了科学课堂的很强的目标性,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创意,拓展了探究的广度。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具备了基本的探究知识的策略和能力,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实施科学教学的时候,不仅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学习特点选择适合幼儿探究的科学内容,在活动开展的时候充分以幼儿为主体,尊重他们的想法和创意,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和充足的探究时间,注重课堂的有效性,同时重视科学区的创设,让幼儿课前课中课后都能尽情去发挥想象、自主探究,真正让幼儿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和成长。
【作者单位:昆山开发区东部新城幼儿园 江苏】

点赞:4706 浏览:15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