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引领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更新时间:2023-1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数学课标(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深思、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策略,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要十分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领学生参与到特定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结论形成的动态过程,学生才能获得丰富、深刻的认知体验,思维才能发展,个性才能张扬。

一、在现实情境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主动地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生活现象,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理由,这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理解数学具有的,从而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体验其中的数学才是目的。把情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情境中的数学理由,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情境中的数学理由,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在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
例如,在学习“小数减法”时,可以设计“超市购物”活动:让一学生充当“售货员”,一学生充当“顾客”。“超市”里有钢笔(每支8.60元)、三角板(每副2.40元)、彩笔(每盒9.50元)、铅笔(每支0.45元)、软抄本(2.30元)……每个“顾客”手里都有“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的人民币各1张,要求每次只买1件商品。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联系生活经验学习用“小数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理由,使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感受到自己所学的是“有用的数学”,从而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

二、在动手实际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动手实践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中获得的和表象,能及时推动他们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活动,从而深刻地理解知识的本质。的确,有效而富有价值的动手实践操作活动能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大量学生主体性的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例如,一位教师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设计了如下3个活动让学生体验:
活动一: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1张纸来对折,然后任意撕成不同形状后打开,看看能发现什么?
(学生动手操作)
师:谁来交流一下,你是怎样做的,发现了什么?
生1:我把纸对折后,撕成1个三角形。展开后,发现折痕两边各有1个三角形,再对折,它们能重合。
生2:我把纸对折后,在上面随意挖了1个小洞,打开折纸后,发现两个小洞的形状大小一样,再对折,它们也能重合。
……
活动二:
师:同学们,下面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请你拿出准备好的镜子,认真观察镜子里面的图像与实际图像有什么联系?
(学生做游戏)
师:你们在做游戏时,发现了什么?
生1:我把直角三角板放在镜子前,镜子里面也出现了跟直角三角板一样的图像。
生2:我把瓶子放在镜子上,发现瓶子与镜子里面的瓶子可以完全重合。
……
活动三:
师: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那张画了一半图形的纸,你能把另一半与它一样的图形补画出来吗?
(学生动手实践,并汇报交流画的策略)
生1:我是沿着图形的一半的边沿把纸对折后,再用描的策略,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生2:我也是沿着图形的一半的边沿把纸对折后,再用扎孔的策略,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
师:同学们,你们在动手实际操作中深思了什么理由?有了什么收获?
生3:我知道了在折痕或镜子的两边的两个图形,对折后可以完全重合。
师(小结):把这样对折后可以完全重合的图形称为“对称图形”,折痕为“对称轴”。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设计了多层次的动手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动手操作实践中,体验了轴对称图形的内涵与外延,从而使学生在动手实际操作和深思过程中认识、理解、掌握了数学知识与思想策略,锻炼了分析、深思理由的能力。

三、在互动交流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多样性

《数学课标(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也是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的过程。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实现有效的互动交流,才能推动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例如,以下是一位教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教学片段:
教师先由二年级同学准备坐船“去鸟岛”的场景图引出例题“32-14”,然后教师揭题并展开教学过程:
师:请每个小朋友先动脑筋想一想,试着用自己的策略做一做“32-14”,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谁的计算策略多。(学生试做,教师巡视,反馈交流)

点赞:25965 浏览:119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