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初中英语学科与性学习整合课例

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以英语话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与途径,引导学生自主确立研究课题,掌握研究策略,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并将所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 话题 研究性学习 整合
1. 课例背景
如何更好地体现初中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使学生们通过英语课程既能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又能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认识。能否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以英语话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与途径,引导学生自主确立研究课题,掌握研究策略,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并将所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中去,丰富学生生活经历,提高学生英语素养和人文素养。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在讲完外研版初中二年级下册Module 8 Public holidays之后,我以Western Festivals为课例,将教学设计融入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尝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激发起探究学习和创新应用英语的。
2. 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
整个学习活动共分为三个阶段,即“学习活动准备”、“实践体验”和“汇报交流”。
2.1学习活动准备阶段——生成子课题
首先教师介绍活动主题为“Western Festivals”,围绕主题,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并想更深了解的一个节日,经过讨论,有相同研究意向的学生组成本次研究学习小组,最后生成7个子课题,分别为New Year’s Day, Easter, April Fool’s Day, Mother’s Day, Father’s Day, Thanksgiving Day, Christmas Day。子课题确立之后,各小组内部进行细化研究,分工,安排活动任务,探讨活动方式,制定活动方案。同时教师提出要求⑴汇报语言尽量使用学过的句型。⑵形式不限。⑶每个小组分工时要根据组员的特质进行分工,发挥组员特长。⑷每组挑选精华内容展示。
2.2 实施体验阶段
通过课下两周时间,小组学生按照分工,收集、整理、归纳信息,讨论小组的汇报报告及展示形式。
2.3汇报交流阶段
学生们进入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交流展示环节。教师作为主持人简单点明主题,进入以小组为单位的汇报阶段,学生们共同分享实践活动成果。
1) New Year’s Day 小组以一首全体成员齐唱“Happy New Year”歌曲作为开场,以幻灯片的形式介绍了新年庆祝方式以及一些习俗,图片配上文字说明,让学生们了解了不少关于庆祝方式以及食物的英文名称。
2) Easter小组手工制作了复活节彩蛋,利用彩蛋介绍复活节的节日习俗,还展示了一些与复活节有关的图片,还出了个谜语,人们为初中英语学科与性学习整合课例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什么要制作彩蛋呢?学生们踊跃回答。
3 )April Fool’s Day 小组是采用表演小品的形式介绍了愚人节的习俗,六个成员表演诙谐,幽默,学生们笑声不断。
4) Mother’s Day 小组成员每人拿着一朵康乃馨,颜色不同,每个成员分别介绍了手里颜色的康乃馨代表的不同含义,介绍了在母亲节这一天最可以代表对妈妈的爱和真挚的谢意的花是康乃馨。
5) Father’s Day小组收集了有关父爱的诗——《父爱如山》,全组成员齐上阵,翻译成了英语,分角色朗诵,让大家沉浸在对父亲的感恩情怀中。
6) Thanksgiving Day小组介绍了感恩节的由来以及一些习俗,采用的是幻灯片演示,着重介绍了在感恩节这一天所吃的食物。
7) Christmas Day 小组为大家带来了圣诞树,一些礼物,还有一位学生装扮成了圣诞老人,以情景剧的形式向学生们介绍了圣诞前夜和圣诞清晨如何度过的,在拆礼物的过程中齐唱了圣诞歌曲作为汇报的结束。
3. 教师小结
学生们的成果交流很精彩,能在展示中通过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来学习使用真实、鲜活的英语,使学生们了解了西方节日的起源、时间和习俗等,整个活动以语言应用为落脚点,学以致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学生们能够在利用图片、卡片、简笔画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音像、多媒体以及网络等现代学习资源,提高了学习效率,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渠道。
4. 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为学生们提供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平台,虽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也出现了少数学生语言表达不清晰,有些语法错误,还有学生缺乏合作精神、存在依赖思想等理由,但是通过这次学习活动,我深刻体会到初中英语学科与研究性学习有效整合,优势明显,能将语言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融合,为学生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在日后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会继续选择合适话题,采用这种形式,切实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点赞:26099 浏览:118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