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知识内化机制研究

更新时间:2024-04-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依据英语知识内化机制,结合知识转移的内化理论和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可构建适合大学英语教学的知识内化机制:兴趣培养、深刻感知;坚实基础、准确识别;了解学生、因材施教;鼓励参与、加强记忆。
关键词:知识内化;机制;大学英语教学
1002-0845(2012)07-0063-02
作者简介:丁玲玲(1979-),女,黑龙江七台河人,讲师,硕士,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一、知识内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定位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皮亚杰的理论》(1970)一书中论述了知识的本源及其中心观念:知识的本源既不是从客体发生的,也不是从主体发生的,而是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的。也就是说,知识的发生过程是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而不断建构的过程。其实,内化不仅仅有知识的内化,凡是外部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内部主体的东西都叫内化。据此可将内化的内容类分为道德内化、知识内化、智力内化等。本文主要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英语知识内化过程展开研究,所阐述的知识内化是将英语教材呈现的外部知识通过学生的认知活动进行重组后转变成其内部知识,使教材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建立起内在联系,更新其原有认知结构,完成由知识结构向认识结构转化的过程。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定义为一个内部主体,而相对于主体以外的英语教材、英语知识结构、课程安排、课后作业等都属于外部客体。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此类外部客体的知识内化为学生内部的主体素质,即掌握知识、为我所用。教师的职责就是把分解的英语语言知识依据知识的内涵、外延和结构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则依据已有的模式对其进行消化、理解,将其转变为个体知识。
知识内化的目的是将知识变成人内在素质的一部分,进而成为人的一种能力。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一旦有效内化,便会对更好地阅读英语文章和辅助相关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受高校“扩招”及基础课学时被削减、压缩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许多问题,教学质量有不断下滑的趋势。而强化知识内化的过程恰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
二、英语知识内化的过程知识作为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进入人大脑后需要经过系统化的信息加工过程才能转化为个人知识系统的一部分。反之,人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从该系统中提取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大脑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可以用知识内化机理(如图1)描述。知识信息一旦呈现给个体,个体大脑中的感受器立即对其进行感知,称为感觉登记。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发现,感觉登记后的信息只有在被个体“注意”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被加工处理。也就是说,虽然感觉滞留知识的容量很大,但其中大部分知识因为未来得及得到个体的有效“注意”而消失殆尽,反而,有小部分知识因为获得“注意”而得到进一步被加工和处理的机会。下一步骤是模式识别,是把保留在大脑内的经过感觉登记的知识与个体先前所掌握并存储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进行匹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协助个体辨认、识别外在知识,进行分析与转换,以便能够将其纳入或扩展到大脑认知结构当中。某些事实性知识由于无法与系统中的原有知识匹配则直接进入短时记忆阶段。在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之间存在一个存储过程。个体感知新知识,并对其进行理解和存储时,都必须做到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有机联结,而该联结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实现。同化是个体将新知识有效地整合并建构到原知识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是在个体无法将新知识进行同化的情况下,对原有知识结构加以修改或重组,来适应新知识的过程。短时记忆存储的知识已经不再是感觉登记步骤中的对新知识摘自:毕业论文格式www.808so.com
的单纯感知,而是依据具体的意义、形状、视图、声像等被保存下来的知识形态,并且能够通过重复的方式向长时记忆系统转移,在经过语义编码后,可长期保存在大脑中,也就是长时记忆。当个体遇到外界知识信息刺激而引起短时记忆系统展开工作时,可以从长时记忆中提取或检索相关的知识,以供短时记忆加工处理信息时使用。
图1知识内化机理英语知识作为知识的一种表现形式,有着知识内化的共性,但也有其特性。笔者结合语言学中的语言心理过程研究和上述的知识内化过程,建立了英语知识内化机理(见图2)。理解任何信息的初始步骤都是词语的识别。多数语言学家认为,人们刚开始听或读语言时就在逐渐狭窄化将要接触的词的范围。如果听到的第一个音是/s/,就排除了所有以其他音开头的单词;如果第二个音是/p/,又排除了一部分可能性;只剩下一种可能性时,一个单词就可以得到确认了。英语知识内化的“英语感知—感觉登记—词语识别 ”三个步骤也就完成了。影响词语识别的重要因素是词语在已知语篇或语境中的出现频率和适合词语出现的语言环境。语言学家将前者称为“频率效应”,将后者称为“语境效应”,与图1中知识内化机理的“选择性记忆”相匹配。单词一经识别就用来构建句法结构,进而开始语义理解和句子记忆。实验研究表明,人们在感知句子后,句法细节通常不会长时间储存。也就是说,语法细节只用于短时记忆,正常情况下储存在记忆中的是句子的意义表达式。可见,背景知识在正常情景下对语言材料记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就是前文所说的“同化”。句子意义成功获取后就开始进行语篇解释,并存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
图2英语知识内化机理三、英语知识内化机制的建立依据英语知识内化机理,可建立起适合大学英语教学的英语知识内化机制。
1.兴趣培养、深刻感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英语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顺利地完成英语知识内化的第一步——英语知识感知。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方面入手。1)在课堂教学方面,让学生做到同教师一起同步预习,努力引导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师生同步预习体现在教师身上,一方面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做准备;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活动,做到让学生预习在先、课堂讲解在后,使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既有兴趣又感知深刻。另外,在课堂讲解环节中,要尽量为学生留有展现自己所学、所思、所想的空间,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2)在课外活动方面,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这一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课外活动。2.坚实基础、准确识别
学生要顺利实现英语知识内化,必须做好自身的基础知识准备,丰富和扩展自身的知识结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任何观念要进入意识内,都必须与意识中原有观念的整体相和谐,否则就会被排斥,这个观念的整体就是“统觉团”。也就是说,新知识要内化就必须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有意义学习必须以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为基础”,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学生原有知识在新知识学习和内化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他在《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1978)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让我们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即影响学习的唯一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由此可见,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基础知识是新知识内化的关键。英语教师的任务就是协助学生不断地坚实自己的基础知识,扩展自身的认知结构,以便使新知识快速而有效地进行内化,从而实现高效学习英语的目的。
3.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了解学生”是指教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在明确大学生已有英语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组织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设计知识呈示序列,是实现英语知识内化的重要步骤。教师可以将学生原有知识结构视为新知识内化并转变为学生认知结构一部分的基础和前提,并且据此设计最佳的知识结构序列。教师需要在备课时用一定的时间仔细研究学生:感知到新知识时学生可能会有的心理反应,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错误等。在此基础上,教师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开始设计教案,使新知识顺畅、合理地内化到学生原有的知识认知结构之中。另外,为了促使学生有效地内化英语知识,教师要有序地呈现教材知识结构,恰当地协助学生将原本具有内在联系但形式分散的知识统摄起来,建立起整合化、有序化的知识结构。教师应该严格遵照英语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特点展开教学工作,既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理清知识的上下位关系,以便建立起范畴由大到小排列的层次化知识结构,又要遵循综合贯通的原则,掌握同类和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起整体性的知识结构。
4.鼓励参与、加强记忆
当教师和教材等摘自:学术论文格式www.808so.com
外部教学条件均已经适合,并且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也得到提高时,学生还必须做到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因为只有在不依靠强记硬背学习知识时,新知识内化才能成功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指学生愿意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将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其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找到两者的内在联系,进而重新加工或改造旧知识,最终达到新知识完全被掌握的目的。新知识内化具有一个决定性条件——主动加工。学生的主动加工是通过“学习动机”和“加工信息策略”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学习动机能够使学生更加努力和集中地注意、感知和识别新知识,并将其与原有知识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起内在联系。适当的加工信息策略与学生的学习动机相辅相成,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进而增强记忆的深刻性和明确性。
四、结论将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到知识转移的高度来研究,结合知识转移的内化理论和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明确了英语知识内化的机理,并据此建立了适合大学英语教学的知识内化机制;兴趣培养、深刻感知;坚实基础、准确识别;了解学生、因材施教;鼓励参与、加强记忆。这是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新视角,为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素质找到了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旭,温有奎.基于认知的知识内化和外化研究[J].情报杂志,2008(3).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周天梅.论知识内化教学[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8).
[4]徐锐.促进企业知识转移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J].情报杂志,2005(5).
[5]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6]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7]Dong-Gilk,Kirsch L J,King W R.Antecedents of Knowledge Traner from Consultants to Clients in Enterprise System Implementations[J].MIS Quarterly,2005,29(1).
[8]Garellia,Gorgoglione M S.Managing Knowledge Traner by Knowledge Technologies[J].Technovation,2002,22(5).
〔责任编辑:程佳〕

点赞:5335 浏览:18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