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闻媒体侵害名誉权表现形式及预防保护

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这几年,新闻媒体侵害名誉权的案件在我国呈现出大幅度增多的趋势,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有很多被推上了法庭的被告席。从1987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正式生效到今天,我国先后出现了四次新闻案件诉讼浪潮。尽管不同时期新闻案件诉讼的特点不同,但有一点却不尽相同,那就是新闻媒体侵害名誉权案件成为新闻诉讼案件的最主要的类型。新闻侵权的高发生率使之让新闻界和法律界人士格外注目。因此研究新闻对名誉权的侵害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新闻媒体,侵害,名誉权,侵权行为
新闻媒体侵害名誉权的研究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使公民名誉权在受到侵害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法律保护。我国的有关新闻立法到目前为止,仍无一部专门的《新闻法》。相关法律法规和报社对策的制定都还不成熟,还有赖于法学专家、学者的进一步探索。
1新闻媒体侵害名誉权的表现形式
以下就新闻媒体报道中各方面的“失实”展开新闻媒体侵害名誉权几种常见的表现形式。
1.1报道事实不真实导致新闻媒体侵害名誉权。司法解释把新闻媒体发表的文章内容的真实程度分为四个级别:完全真实、基本属实、基本内容失实和严重失实。只有严重失实的新闻媒体报道和基本内容失实的批评、评论文章,使他人名誉受到侵害,法院才认定侵害名誉权指控成立。这些规定控制了“滥诉”行为,使广大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不至于动辄得咎,成为被告席上的常客,保证了新闻媒体传播工作的正常运行。
1.2褒扬性新闻失实侵害名誉权。褒扬性新闻失实而侵害名誉权也是事实不真实而导致的新闻媒体侵害名誉权,把它单独列出来,就是考虑到这类失实的特殊性。从表面上看,这类新闻的撰写作者显得特别委屈,但仔细分析后就能理解,其实这种褒扬性失实和批评性失实是同样的性质。都是不真实,既然是不真实,那么造成损害的,当然也就会给被褒扬者的名誉带来负面影响,同样也会对簿公堂。当然,名誉受到损的事实不会因为是褒扬而不成立。
1.3评论失实导致新闻媒体侵害名誉权。这主要反映在新闻媒体报道的结论中或批评性的新闻评论中,这类侵权案件中报道的主要内容一般都是真实的,但却在报道中使用了有损他人名誉的或者是带有侮辱性的词语而造成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1.4新闻媒体诽谤造成无中生有,毁人名誉。这类案件它不但构成民事侵权,严重的还有可能构成刑事犯罪。因此,对新闻媒体诽谤的处理,还可以依据刑法的有关规定:“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1.5揭人隐私也是新闻媒体侵害名誉权的常见形式。任何人的隐私都是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私事。我国法律规定,每一个公民都拥有隐私权。所谓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不公开其家族关系、夫妻生活、恋爱日记、信函、录音录像等与私人生活有关而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事实的权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的第一百四十条中明确规定:“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行为。”另在被采者不知情情况下,通过电话参加广播电视节目而构成侵害名誉权的案件这几年也上升较快。
2.新闻媒体侵害名誉权的预防及保护
探究新闻媒体侵害名誉权,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探讨怎样预防新闻媒体侵害名誉权、减少新闻媒体诉讼问题。多年来的新闻诉讼案件表明,预防新闻媒体侵权的关键在于新闻媒体行业的自律。新闻媒体单位要加强防范机制的建立。因而,必须把有关预防新闻媒体侵权的规定,形成内部制度的重中之重。
2.1新闻媒体单位要及时更正错误
作为大众媒体,出错是再所难免的,关键是新闻媒体单位要及时更正错误。但对待错误的态度不同引发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有些新闻媒体单位就是因为态度端正,更正及时而取得了当事人的谅解,避免了纠纷;而有的新闻媒体单位对错误认识不够,不做及时的改正而引发诉讼。因此,对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论其是否有可能引发侵权诉讼必须及时主动更正,尽可能避免引起纠纷。
2.2新闻媒体工作者要增强法律意识
很多新闻纠纷都是由于新闻媒体工作者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而引发的新闻媒体侵权。因而,新闻媒体的工作人员都要认真学习各项法律、法规,能做到依法采访和如实报道新闻,进行新闻活动时要时刻谨记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真实合法的报道,绝不能为了制造轰动效应而去制造虚假新闻,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模板www.808so.com
上制止新闻媒体纠纷。
2.3新闻媒体工作者和新闻媒体单位要强化证据意识
强化证据意识其实就是强调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记录,而仅仅只做记录,是不能证明所记事情的真实性。所以,记者要尽可能多而全地搜集材料。记者所做的记录“要尽量要求被采访者在每一页采访笔录上签名认可”采访收集到的相关材料,一定要反复认真核实,拿到证据,才能给予报道。
2.4新闻报道不能揭人隐私
新闻报道应该在维护个人合法隐私前提下进行,不能为了满足少数人的感官刺激,就忽视对报道对象的隐私的保护,而引起新闻媒体纠纷。
3结论。新闻媒体侵害名誉权在今天已经成为一大社会性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新闻媒体侵害名誉权不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而且还影响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振兴,因此,加强对新闻媒体侵害名誉权问题的研究、预防,控制新闻媒体侵害名誉权的发生,已刻不容缓。只有在党政组织领导下,实行对新闻媒体报道侵害名誉权的综合治理,充分利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教育、文化社会舆论等手段,不断改善社会风气,消除各种消极影响,建立健全法制体系,提高新闻媒体工作者的法制意识,才能最终达到预防和减少新闻媒体侵害名誉权发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陈晓彦.维权与名誉侵权中国记者[M].
董炳和.侵权与赔偿[M].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
[3]顾理平.新闻法学[M].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34450 浏览:157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