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中医内科疑难病诊治措施

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随着医疗技术的日益提高,中医药相关研究进展较快,但临床中医内科的治疗还需要在理论创新上下功夫,对于试验设计不够紧凑、策略学描述不多、临床诊治评定标准相对滞后及样本重复性不佳等临床实际理由,采取有效措施,对于提高辨证辨病的质量到加强各治疗环节的研究力度,使临床治愈率得到明显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内科疑难病;中医诊治;有效措施
1 前言
中医疑难病学是基于中医理论的指导,针对疑难病产生、发展、辩证治疗、护理及预防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的一门专业学科。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中医学者李积敏提出建立中医疑难病学科理论体系的思想后,中医学术上首次形成中医疑难病学的新概念,他也被学术界公认是中医疑难病学及相关理论的创立者。针对疾病认识中医疑难病学吸收医学科学先进内容,开展较系统地研究工作,其研究范畴只包括疑难病。
2 疑难病概述
中医古籍中记载疑难病为疑难杂证、怪病、难治之证、不治之证等,应将“疑”与“难”进行分别理解,“疑”通常是指诊断疾病及辨证疾病方面的疑惑,或由此及彼,导致难以分辨寒热虚实,不清楚脏腑经络,使辨证难以了解内涵。而“难”通常是指治疗疾病具有较大难度,不容易了解病因,难以得到明显治疗效果,或者病入膏肓,采用任何药物也无法实现逆转。
3 临床疑难病的主要特征
在临床中,疑难病主要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疾病大多具有罕见奇怪、临床具有较复杂的表现;二是针对疾病的证型难以进行准确分辨;三是疾病病因病理机制比较复杂;四是临床疾病治疗预后效果不明显,或者没有产生任何效果。
4 中医内科的辨证辨病能力
4.1 病因分辨
在临床辨别各种疑难病的病因过程中,关键环节是针对疾病实际情况采取个性化总结与探索,不仅要实现多病的共同病理因素分析,还需积极开展多项疾病致病理由的研究。从细微入手进行分辨,以拓展临床疑难病诊治的思路及治疗策略。
4.2 疾病分辨
大部分疑难病具有比较复杂的症状,通常证候具有表里不一的表现,疾病都存在一定的外观假象,绝大部分疑难病都是由于病因真假难以正确分辨的理由而导致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或在诊治过程中因真假分辨错误而造成的。因此在临床中应结合阳盛格阴、阴盛格阳、导致虚有盛候、大实有赢状等不同情况,密切关注患者体内各脏腑间与脏腑主病主证之间存在的相关性,针对患者在证候、病状及舌脉不一致的情况下再结合舌脉进行辅助分辨的策略。对疾病真假进行分辨的同时,还应对由某些西药引发的一些假象进行仔细甄别。
4.3 病变位置分辨
五脏六腑大都是疑难病发生部位,应结合临床施辨进行定位,临床诊断治疗疑难病的过程中,诊断治疗方案并不是始终不变的,而是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而随时进行调整。
4.4 微观辨证分析
在临床疑难病诊断中,一些疾病通常采取宏观辨证策略进行治疗,但大部分都没有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需要采用微观检查作为辅助手段,已实现更明确的诊断病因,根据检查结果重新调整组方,才可获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4.5 拓展中医思维
在临床中医治疗中,主要有两种策略,一是针对疾病分辨过程中互相弥补不足,一般都是采取宏观辨证策略作为辅助手段,并详细考虑局部病理,但具有针对性不强,缺少细密性的不足之处。临床中可有效结合辨病、辨证策略,更有利于诊治疑难病。二是不断拓展中医诊治的知识面,由于临床诊断标准与大量的长期临床实践具有紧密关系,需要不断总结疾病规律,才能明显提高对相关疾病诊治策略的了解。
4.6 疑难病的临床诊治思路及策略
对于临床中的疑难病病情要加强分辨,通常可进行融汇新知,将中西医有机进行结合,才能使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同时积极吸收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或不断开展疾病治疗的新方案的研究工作,有效联合多种方案,将主要矛盾进行有效解决,加强培养医德医风,达实现灵活变通中医理论并将其在临床中加以应用的最终目的。
5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在医疗科技日益提高的背景下,中医药得到明显发展,并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但中医存在没有办法将治疗过程具体量化的不足之处,望闻问切诊作为中医重要的诊治手段,从本质上还是人治,依靠医生较高的综合素质确保疗效。临床治疗中,中医内科还需不断提高理论创新,针对策略描述、试验设计及临床诊治评定标准等方面不断进行完善,并制定较为有效的措施,从辨证辨病的高质量到各治疗环节都提高研究力度,才能使疑难病实现临床治愈率的明显提高,并不断进行推广应用。
中医药需要与国际接轨才能不断发扬光大,因此要将中医治疗理论不断量化,诊断过程及配药过程实现标准化,都具有较大的难度,中医与机械化西医实现抗衡,还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中医相关研究的深入对于相关研究人员而言任重而道远中医内科疑难病的诊治措施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
参考文献
[1]白润娥,张晋阳.杜仲片型及其制品煎出率的对比[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7).
[2]刘圣金,狄留庆,吴德康.中医疑难疾病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2(10).
[3]常晓红,王荣芳.探讨中医诊治内科疑难病症状辨病能力与治疗策略[J].健康必读,2011(8).
[4]程丑夫.疑难杂病辨治思路与策略[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4).
作者简介
冯俏,现供职于七台河市人民医院。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

点赞:8329 浏览:3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