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基于历史学科特点高效教学对策

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学是一门艺术,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回顾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高中历史教学,无论是教学方式策略还是思维模式都滥用了科学教育的模式,以不断提高成绩合格率、优秀率以及升学率为目的,用填鸭式的教学策略,硬生生把生动有趣富有人文作用的历史课变成只能用来死记硬背的科学公理,丧失了历史课程在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这使历史教学变成单纯概念性的知识教学,学生无法真正地接近历史。有效的教学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肤浅的文字表面,而应该深入到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历史现象所蕴藏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那么,对于历史学科教学而言,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创设历史情境,增添历史韵味

与数理化这些自然科学学科教学相比,历史学科教学明显具有人文性,因此,我们不能直接灌输知识。历史教学要有历史味,要彰显人文性,必须注重情境的创设。在情境创设前,首先要搞清楚史实,历史事件即史实是客观存在着的,属于过去完成时态,不因我们现代人的意志与好恶而转移,而且史实是一次性的。但是有句古话说:“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不过只能接近却无法完全相同;历史事件是具体的,具体的时间、空间,具体的场景和人物,形成了具体的影响。我们的教学注重历史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透过情景,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再现历史,在自主想象和认识历史的过程体验中感悟到历史学习的魅力,并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情境创设的作用在于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历史之间实现情感层面的交流与契合,通过情境的有效构建,促使整个课堂思想开放、气氛活跃。
例如,《新主义革命的崛起》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第14课,讲的是五四运动到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这段近代历史,它一直以来是传统教学的重点。 笔者构建框架完成后,借助于多媒体,先向学生播放新主义革命有关的电影、音乐,给学生观看当时的图片,这就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产生进一步了解历史的强烈。

二、以理由为中心,递进式引导

每一门学科都具有启发性,对于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如何有效开启学生的思维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人们身边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出发,激发学生内心智能发展的需要,以理由的形式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认识与历史构成联系,最终或同化、或顺应,实现认知的有效发展。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同时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要扮演好“导演、管理者、顾问、参与者”等角色。教师的主要任务预设理由是推动学生的思维,推动整个教学过程向前发展,学生在理由的引领下产生新的理由与矛盾,并通过分析化解理由。当然,我们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制约理由的难度,将历史理由隐藏于理由之中,通过理由让学生逐渐地接近历史,并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分析能力的有效提升。
例如,“工农武装割据”这个内容的教学,笔者由显性理由逐渐深入,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内化。
理由1:什么是“工农武装割据”?
设计意图:理由1这个理由属于显性理由,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就能找到答案,不过学生在回答理由1的过程中会有疑惑,为什么是“三者结合起来”呢?继而很自然地生成理由2。
理由2: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是什么关系?
这是学生自主生成的理由,相对于理由1而言,理由2有了一定的难度,因为其答案分散在教材之中,而且是较为隐性的联系,为此引发学生的认知需求。为了有效解答这个疑惑,必须采用史论结合、以论带史的策略对教材中的隐性资源进行纵深挖掘。在理由2解决的基础上,顺势带出理由3、理由4。
理由3:“工农武装割据”这一思想是怎么产生的?
理由4:“工农武装割据”与军阀割据有什么区别?
通过进一步的讨论和交流,学生对“工农武装割据”这一部分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
理由的提出还要适度,要注意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按照难度将理由分为几个等级,以此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和学生不同发展层次的需要。
以学生原有的历史知识作为产生新历史知识的基石,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为基点开拓出新的知识。只有充分挖掘课堂的历史味,注重学科的人文性,注重提出理由的层次感,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根据已有的概念规律,应用合理的推理论证得出科学的策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总之,历史教学不能将学生仅仅当成知识的接收方,进行灌输式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将其视作思维的互动方,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安放。要借助理由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激发学生主动地深思和表达,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提升能力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实现情感的升华。
(责任编辑庞丹丹)

点赞:33718 浏览:156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