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美的意境——和谐课堂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作家独创的,而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创设一个美的意境与和谐课堂,教师与学生、情感与心灵的高度融合,使学生进人最佳的主体角色,往往能使课堂有着出人意料的创造,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达到教学双方的最佳和谐。要做到这一点,应充分注意师生之间的心理特征、生活经历、审美理想方面的差异,并尽力缩小这种差异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最好的办法是将心换心,站在学生的角度,进入学生的角色考虑理由,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情感氛围,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发挥作品艺术感染力的作用,让学生感受美。

二、促使审美主、客体的共鸣——移情

审美的实际过程是受教育者通过对美的直观感受,激发其情感活动,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毛诗序》中云:“诗可以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可见语文教师就是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情感熏陶感染学生,塑造学生的灵魂,丰富和净化学生的情感。教师须将学生的感情引人诗文中去使自己也和诗文中的形象具有一样的情感,这种审美客体,主体的情感上的交流、融合、升华、共鸣,即移情。如何让学生的情感从感知阶段飞跃到感受阶段的境界中去呢?
(一)美读体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语言的刺激在学生的头脑中对记忆的表象加工改造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这是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精彩片段的意境和神韵形象展示给学生这是一种时空艺术,是一种听觉美感,是一种联想想象的感召,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
正确的朗读是视觉、听觉,情感与思维的全方位投入,它使人们体验到优美的韵味,把握住流动的气脉,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无须多讲,只要熟读成诵,一幅雄浑壮丽、深邃开阔的草原画面就会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的《沁园春·雪》一种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热爱我们伟大的民族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教会学生美读。
(二)设疑。“学启与思,思源于疑。”可见质疑问难是深思的开始,“疑”是深思的源泉。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能生疑,也就是没有动脑,没有进行深思,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有几个引起学生情境活动或有意创设情境的理由,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真情。例如:教《孔乙己》可问“孔乙己叫什么名字?”“为什么一个人在世上连名宇都没有?”理由虽小,但小中见大,不仅能促使学生无疑生疑,达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目的,而且能激发学生审美的情感,提高审美的能力。
(三)披文人情。文学作品的深刻性往往表现为形象与立意的含蓄、曲折,许多文学作品的美学意识也不是一目了然,唾手可得的。讲课时,我们要依靠作品的芋词句篇和修辞、语法、逻辑等进行分析,抓住教材的感染性和陶冶性等特点,引导学生做深层次的挖掘、探索,让学生从中获得美感。
(四)想象生情。生活中常有触景生情的现象,是什么手段使人“触景”而引发情思的呢?是想象。因此,我们同样可以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大胆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美,升华情。例如:教朱自清的《春》,文中描写桃花、杏花、梨花盛开的句子,我们可以让学生从已写的视觉形象向未知方面去想象,即让学生从“花”向“实”去想象,让学生从春华秋实的丰收图景里去沣会春天的美好,激起对春天的赞美、热爱之情。

三、进行综合训练——创造美

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促成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审美关系,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发展人的审美理想。对于中学生来说,在他们对美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解之后,应采取多种策略进行训练,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美,从而使“美育”得到升华。例如:学完《谁是最可爱的人》之后,让学生给边防战士写一封慰问信,抒发自己对亲人解放军的敬爱之情;也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身边最可爱的人》。让他们发现生活在周围的可敬可爱的人,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去赞美美。再如:利用美诗、美文都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鼓励学生深入诗文意境,进行绘画创造,描绘作品中的美好景色;还可以利用图画让学生仔细观察,充分想象,尽情挥洒去完成作文。这样必定会帮助学生达到由感受美到创造美的完美境界。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审美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之受到美的陶冶;雕塑其美好的心灵,鼓励学生积极而强烈的发现美、创造美;最终使之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途径。

点赞:19087 浏览:84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