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我国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梳理

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金融危机的发生令“公允价值会计”备受诟病。公允价值会计是罪魁祸首还是替罪羔羊在金融危机与后金融危机时期成为世界领域的热议话题。文章拟对我国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研究进行梳理,为深入认识公允价值会计的作用构建理论平台;提出宏观动态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的研究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研究的未来,也是为我国会计政策和金融政策提供政策倡议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公允价值会计; 顺周期效应; 文献评述; 宏观动态
在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使用。所谓公允价值会计就是对受市场行情变化敏感的资产、负债按最近报告期时点的公允价值计量,将最近报告期时点与上一报告期时点的公允价值的变动差额确认为损益。
我国实施公允价值会计已达六年之久,而在执行初期就赶上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许多企业破产倒闭。人们寻找危机的诱因是把目光聚焦在“公允价值会计”上,许多专业人士试图找到因公允价值计量、确认的财务报告对人们感知产生的效应。学术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国是否存在顺周期效应?市场危机期间公允价值会计的采用是化解金融风险的工具,还是产生证券下跌的传染效应的推手?本文拟对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期为相关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提供思路和线索。

一、关于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经济学释义

在经济学中,描述经济数量与经济波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采用“顺周期效应和反周期效应”这两个术语。从宏观上看,顺周期效应是指经济数量与经济波动之间是正相关关系,是指对经济周期波动的顺应与加强;反周期效应是指经济数量与经济波动之间是负相关关系。那么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则是指公允价值会计对经济周期波动的“顺应”与“加强”两种效应。“顺应”效应指的是公允价值会计反映了经济周期的波动,“加强”效应是指公允价值会计对经济周期波动的正向反馈作用。从统计上来讲顺周期效应代表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经济波动是否正向影响了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负债和确认的损益;另一方面是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负债和确认的损益是否会对经济波动具有正向反馈效应。

二、我国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理论上的争鸣

金融危机之后,由于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成为金融机构攻击会计界的主要依据,会计界面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废存理由,因而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自然就成为研究的热点。
陈旭东和逯东(2009)、黄世忠(2009、2010)、王守海(2009)、刘思淼(2009)、潘秀丽(2009)、于永生(2009)、韩俊华(2011)等对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根源、传导机制等进行了研究。其中关于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最有影响的研究论文为《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策略略》。该文通过分析现行会计准则对银行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的计量目标和计量要求,得出了公允价值会计在银行业产生顺周期效应的机理,并且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主要通过资本监管、风险管理和心理反应这三个机制传导顺周期效应,建立了我国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理论基础;从会计层面和监管层面分析了FASB、IASB、FSB、IMF和FSA提出的应策略略的利弊,对我国会计监管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黄亭亭(2009)分析了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性之间的关系,认为金融危机本质上是经济理由而非会计理由。于永生(2009)认为财务报告与金融监管政策的关联性和次贷产品的复杂性是顺周期效应的根源。韩俊华(2011)认为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根源是银行家功利的态度、金融系统管理行为及管理方式的顺周期性、金融监管的顺周期性、投资者的羊群效应和资本市场的混响效应。

三、我国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策略上的争鸣

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对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实证研究策略主要有事件研究法、以剩余收益模型或者会计理论为基础的线性回归策略、统计基本指标相关系数法、Logit模型法、Probit模型法,但是实证结果却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
部分研究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具有一定的顺周期效应。孙敏慧、孙杨清、徐诗奕和朱朝晖(2011)通过采用描述性统计、相关系数分析认为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对我国金融业上市公司的利润具有一定的顺周期效应,但整体影响不明显。徐经长和曾雪云(2011)借鉴Hodder et al.(2006)的模型研究发现公允价值计量显著地增强了资产波动性;金融资产规模越大,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波动的关联性越大,这显示出了金融脆弱性会间接地受到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利影响。谭洪涛、蔡利和蔡春(2011)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公允价值与股市过度反应,结果表明:(1)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股市过度反应显著相关;(2)对金融业来说,市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会显著放大股市波动,股票回报对公允价值的过度反应程度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呈现出非对称性;(3)过度反应不是存在于事件窗口而是存在于估计窗口。胡奕明和刘奕均(2012)采用剩余收益估价模型研究发现在市场波动期公允价值会计信息与波动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比在平稳期更加显著;波动率与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正相关性主要出现在长周期上。周丽聪和青爽(2012)采用Probit模型研究发现公允价值计量收益项目与金融行业景气程度交互影响,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性”使得公司股价被传染,进而引起了资我国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梳理相关论文由www.808so.com收集产循环。管考磊(2012)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发现公允价值计量能够引发顺周期效应。
部分研究认为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在我国并没有表现,或者认为顺周期效应的存在取决于不同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刘贵生(2009)收集了在我国A股上市的14家银行2007年的财务报告,系统地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财务波动性的影响。结论是公允价值计量从整体上尚未对我国上市银行的业绩造成实质性影响,但影响了个别上市银行财务的波动性。作者运用大样本数据对银行业的财务波动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但是仅仅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刘奕均和胡奕明(2010)以面板数据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市场波动的增加是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和交易导致的,公允价值计量收益却减小了市场波动,这吻合了我国基金普遍存在短视和羊群行为的现象。刘斌和罗楠(2010)分别从牛市、熊市两个角度分析了公允价值准则影响市场同步性的内在机理,并对2007、2008年的市场交易状况做了均值T检验和WILCOXON检验。研究结果发现:在牛市中公允价值准则的运用会提高市场同步性(即推动市场整体上涨),但是在熊市中两者关系不显著。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的评述

在中国期刊网中以“公允价值”与“顺周期”作为关键字进行索引,发现对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研究的实证论文都是从微观实体的会计数据着手,研究每个微观实体的公允价值会计信息与波动的关系。此类实证研究有两个困难需要克服:一是检验微观个体的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必须要能获得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资产详细数据,并且需要同时能够获得这些资产的市场,而这在我国现有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目前状况下是非常困难的①;二是衡量微观实体的资产波动率主要采用“日收益率的变化”来反映,反映的是短期的波动,这一衡量策略却无法“捕捉”公允价值对资产反馈循环导致的资产大幅波动。对于第一个困难,国外已有Bhat等人(2011)通过研究银行“抵押资产证券(MBS)”的持有量变动与MBS的来解决。对于第二个困难,胡奕明和刘奕均(2012)通过改善“波动率”取值范围,尝试“捕捉”公允价值对资产反馈循环导致的资产大幅波动。
目前理论界大部分研究仍集中在从微观个体的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和波动性的微观领域来研究顺周期效应,研究的是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加强”效应,采用的是静态相关分析,大部分研究策略是通过回归分析的解释变量系数符号和显著性、相关系数来判断,而分析顺周期“顺应”效应在本文所做的国内文献搜索整理中尚未发现,对公允价值与经济波动的交互作用关系、顺周期效应的持续时间并没有深入研究,而这方面的研究是需要宏观经济模型的支撑和一定样本量的数据支撑的,因而从宏观方面研究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的很少。然而从宏观方面研究金融危机中的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才是真正对我国会计政策和金融政策有借鉴作用的研究方向。

五、宏观动态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研究的未来

随着我国对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资本市场将逐步得到完善,这会为公允价值的运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因而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范围将会不断增大。此外,随着新会计准则执行的深入,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实施指南和配套制度的出台,公允价值会计执行得更加规范,公允价值会计披露的数据也会不断增加,这就为公允价值会计应用的宏观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对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更加具有实用价值。仅仅基于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的现象本身进行研究,研究的重点更加关注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短期”效应,但是短期效应对政策制定所秉持的长期可持续的原则是相悖的,因此应充分认识到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长期”效应。此外不仅需要研究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加强”效应,同时需要研究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顺应”效应;不仅需要研究和借鉴国外有关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应用实践和经验,稳步实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更需要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进行对我国政策制定有针对性的宏观研究。从宏观层面研究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同时对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顺应”效应与“加强”效应进行研究,引入宏观动态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向量自回归模型)的研究策略,进而研究公允价值会计与经济周期波动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相互反馈关系及相互作用时长,从而找到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作用时长,才能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后金融危机时代,在学者们对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动态的角度对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理论和实务进行研究才是公允价值会计服务于政策制定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策略略[J].会计研究,2009(11):23-29.
[2] 黄亭亭.公允价值争议:计量可靠性与顺周期性的分析[J].武汉金融,2009(4):33-35.
[3] 于永生.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会计理由研究[J].会计研究,2009(9):22-28.
[4] 韩俊华.以消除金融顺周期效应为主题论公允价值的计量[J].统计与决策,2011(2):138-141.
我国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梳理由优秀论文网站www.808s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5] 孙敏慧,孙杨清,徐诗奕,等.中国金融业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基于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9):16-19.
[6] 徐经长,曾雪云.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波动[C].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重庆:中国会计学会教育分会,2011.
[7] 谭洪涛,蔡利,蔡春.公允价值与股市过度反应——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C].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重庆:中国会计学会教育分会,2011.
[8] 胡奕明,刘奕均.公允价值会计与市场波动[J].会计研究,2012(6):12-16.
[9] 周丽聪,青爽.公允价值会计与金融传染性——基于上市金融企业2007—2010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2012(2):11-15.
[10] 管考磊.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的实证检验[J].财政监督,2012(5):27-28.
[11] 刘贵生.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财务波动性的影响——基于A股上市银行2007年年报数据的分析[J].西部金融,2009(1):3-6.
[12] 刘奕均,胡奕明.机构投资者、公允价值与市场波动——基于我国A股市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0(2):110-120.
[13] 刘斌,罗楠.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会加剧市场同涨同跌吗?——论公允价值准则与市场同步性的关系[J].证券市场导报,2010(9):4-11.
[14] Bhat,G.,R.Frankel and X.Martin.Panacea:Pandora’s Box,or Placebo:Feedback in Bank Mortgage-Backed Security Holdings and Fair Value Accoun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1,52(2-3):153-173.
[15] 陈旭东,逯东.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源起、争论与深思[J].会计研究,2009(10):18-23.
[16] 刘思淼.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与监管启迪[J].会计研究,2009(8):22-23.
[17] 潘秀丽.非活跃市场条件下金融工具计量理由研究[J].会计研究,2009(3):3-10.

点赞:16780 浏览:72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