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个误区

更新时间:2023-1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年轻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数学课程标准》理解上存在偏颇,一味求新,否定传统教学的优秀之处,致使他们的教学出现了一些误区。本文试图对这些误区进行探讨,以寻求解决理由的策略。
误区一:摒弃“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独树“创设理由情境”
传统的数学新课引入教学,基本上“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实施新课程后,几乎的课生活实际、数学小故事、趣味数学题等创设理由情境引入,而不是复习旧知引入新知。似乎新课程规定:数学课不能以复习旧知的方式引入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确实,创设教学情境,转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数学课堂的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但是,在的实际教学中,创设情境却“变味”:有的情境创设不真实,不符合生活逻辑,与生活常识相悖;有的情境创设与教学不相关,横生枝节,绕圈子;有的情境创设没有实效性,长时间的情境渲染,丝毫没有涉及知识本身内容,妨碍了有效教学。
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创设情境时,要从学生的内在出发,提高学生热情,选择他们熟悉的、有的、富有挑战性、有一定思维价值的理由入手创设,科学引导学生解决理由。但这并不是唯一的,通用的模式,新课教学之前还要不要组织学生复习呢?其实新课教学前复习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二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如果有必要,则无可厚非,也不能厚此薄彼。
误区二:轻“独立深思”,重“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记忆与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方式。”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现在已经深入人心,在数学课堂上看到的几乎小组学习形式,这似乎了一种时尚,尤其是在公开课、观摩课的教学中。当教师号令一下“现在开始合作”,学生马上动了起来。有的小组内学生都在做同样的事情,有的小组学生连合作干什么还没有搞明白,教师又说“停止”,学生则马上恢复原状。过一会儿,当听到教师的号令则又再来一次“小组合作”。当教师说“现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小组内每个学生马上都开始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教室里很热闹,可小组内谁也没有听清同伴的发言,有的甚至连自己说了什么都不清楚。当教师让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时,总有个别学生“代表”了全组,成了专门的发言人,其他学生更多的只是“陪客”、旁观者。听了这样的课,谁都会在认真思索着两个理由:数学课,学生独立深思不要吗?这样的小组合作有效吗?
独立深思、合作交流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合作交流和独立深思本来不是矛盾的,独立深思是合作交流的基础,合作交流是独立深思的展示。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能有效弥补一个教师面向众多有差异学生的教学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个人学习、独立深思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应给学生更多独立深思的机会。教师要舍得放手,让每一个学生在面对数学理由时独立深思探索,尽可能自己找出解决理由的策略。
误区三:教学手段上过分依赖“多媒体”,而忽视“看书、板书、作业”等传统的教学策略
多媒体课件的确给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它的特点是形式多样、色彩鲜艳、富有动感。能否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日益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可也常常发现对多媒体技术的简单理解和过分依赖,使课件牵着教师走,教师牵着学生走。课堂上教师被课件所累,学生成了课件的观众。课件不断呈现精美的画面,但一幅画闪过之后,很快又到下一幅画面,一堂课下来黑板上仍旧是空无一字,课堂上学生的数学书始终没有打开过,有的课整堂不写一字,有的课教师虽然布置了课堂作业,可是学生刚拿起笔,下课铃就响了。作为传统教学策略的看书、板书和作业,在课程改革后果真要被淘汰吗?笔者以为,数学课上必要的看书、板书和作业不仅不能被淘汰,在某些时候还应该强化。
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数学地深思,发展思维能力,获得积极情感与态度的场所。这些目标的达成,光靠眼睛和耳朵,是远远不够的。古语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百遍不如手写一遍。书写有着无法替代的功能。教师的写(板书),比之课件的电子虚拟、一闪而过,有着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更能显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思维的演变程序。而学生的写(作业),更是别人无法替代的。特别是一些计算教学课,一定量的练习模仿和性训练,才能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实现当堂训练,就会“夹生饭”,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也就无从谈起。
【作者单位:宁夏隆德县第一小学 甘肃】

点赞:27321 浏览:12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