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对话理论在文学欣赏教学中应用

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对话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在实际应用中是指围绕着教师、学生、文体等对话主体展开的教学活动,其强调的是对话过程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话理论在文学欣赏教学中的应用,本文结合着对话理论的现实,分析了文学欣赏中体现的对话理论,对其在文学欣赏教学中的应用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对话理论 文学欣赏 教学 应用
所谓的对话理论是关于引导人们如何遵循平等、互动等原则,话语交流而达到有效沟通的理论。该理论来自西方,具备平等、开放、互动、生成等内涵,而对话理论在文学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为文学欣赏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深思空间。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话理论受到了众多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在实现对话主体顺利交流、沟通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文学欣赏力,帮助其领会到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

一、对话理论的现实

(一)对话是人类存活的方式

“对话”的产生最早源于人们劳动过程中思想感情交流的,长时间以来,对话人类生命存在的一项基本诉求。人类自出生之日起,无时无刻不在与人进行着交流和沟通,即使在21世纪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以及个人与家庭之间的交流仍以“对话”为主。这种交流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们的交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进而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和平与稳定、繁荣与发展。

(二)对话是解决理由的有效策略

“对话”作为人际交往中的主要形式,因其自身的主体间性,不可能在任意主体间开展,且在对话主体间性的要求下,对话参与者在开展思想沟通及话语交流时,以平等合作为基础来展开真诚、开放的对话活动,以此来达到相互补充、吸引的目的,在肯定和确认他人价值的同时确保自己的价值他人的肯定。在整个“对话”活动中,对话结果是开放、具备一定开拓的,在丰富对话双方眼界的同时,还能使彼此的思想认识趋于一致,产生出既与对话者有关,又与对话者不同的全新,确保理由行之有效的解决。

二、文学欣赏中对话理论的体现

(一)文本对话

在文学欣赏教学中,文本对话主要由教师与文本对话和学生与本文对话两个组成。一般来讲,所谓的“文本”是指成形的文学作品,即文学作品的物理印刷品或制成品。在文学欣赏教学中,其文本主要是指教材。从文本自身的角度来看,其本身并不能产生任何独立性,其文学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读者的阅读与认识。此外,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受自身教育水平、文化素养及阅读经验的影响,多少会形成一定的期待视野,这种期待视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在实现文本的过程中,除了文本自身的体裁因素外,还读者的期待视野,只有在这种自由平等的对话中,师生才会不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积极在文本中寻求、创造答案。这一对话方式的应用,是师生实现“教材”与“思维”沟通的桥梁,并由此达到对话主体对文本新的的构建和师生认知结构的优化。

(二)师生对话

在整个文学欣赏教学中,师生间多呈现出“我——你”或“主——主”等平等关系,即所谓的师生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关系的开展是以师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为前提的,在这种关系下,师生关系被学生型的教师与教师型的学生所取代。师生之间可以敞开精神心怀,对文学作品进行交流与分享,以此来达到教学互动、互利的目的,真正实现教学上的“教学相长”。然而在师生对话中,注意的是,平等并不等于相同,教师不仅是对话活动的参与者,更是一个引导者,教师的知识水平、人生阅历决定了自己的学识远远高于学生,因而在师生对话中,教师仍是“首席”。

(三)生生对话

所谓的生生对话多指同龄学生间的对话,也称水平性对话。这是因为同龄学生之间的知识、智力水平、人生阅历几乎等同,因而在对话活动中呈现出一种水平互动形式。然而从接受美学这一角度来看,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期待视野”,即使对同一文本,仍理解范围与理解深度之分。因而学生之间在开展沟通交流时,都经历从个体思维走向集体思维这一路线,以此来达到融合集体智慧的目的,而“对话”恰恰为其提供了条件。在整个对话交流中,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他人的片断信息,以此在文本认知、理解、情感上产生共鸣。不同的理解能够帮助学生产生新的内部认知矛盾,这种认知矛盾再推动学生阅读,帮助其重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对话理论在文学欣赏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一)围绕焦点理由开展对话

在文学欣赏教学中,焦点理由作为一切对话活动开展的轴心,直接关系着对话理论在文学欣赏教学中的应用。围绕着焦点理由,对话教学活动主要以发现理由、对话主体探讨理由、解决理由来开展。换而言之,在师生、生生间的沟通、交流中,理由其沟通的桥梁,且理由的发现、确立、分析、解决,对话教学也在随之深入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文学欣赏教学时,找出文中的焦点理由,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围绕焦点理由展开对话,在深化学生文本理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强化文本对话的性

在整个对话式文学欣赏教学中,文本对话是其教学活动策划、开展的基本前提。作为理由生成的根源,文本对话是师生、生生成功对话的基本载体,依据接受美学的观点,任何读者在阅读新的文本之前,其主体心理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图式,即上文提到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在阅读过程中对主体的阅读发生着类似于认知心理学上“同化”和“顺应”的作用。任何一个读者在阅读新的文学作品时,习惯用已有的思想、文化来同化其他作品,一旦作品中出现的信息没有符合读者定向期待或与其相悖的话,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就无法容纳、同化,导致原视界与新作品之间就会形成审美距离。面对这种现实,读者只有调整自身结构, 以创新期待取代定向期待,才能缩短和克服这种审美距离。
在整个文学欣赏教学中,学生作为读者,在与文学文本开展阅读对话时,若要实现这种期待视野的转变, 缩短审美距离, 就会产生疑问和困惑,这时理由就生成了。然而在文学欣赏教学中,对话教学中出现的理由具备一定的真实性,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对话理论在文学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在评定出现的理由是否具备真实性时,要看该理由自身是否具备挑战性,即具备相应的难度与深度,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其次,看该理由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存在的缺失能否弥补,若能弥补,则学生的认知结构将会出现量变与质变。

点赞:13880 浏览:58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