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框架构建:综述与启迪

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得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成为大势所趋。当前会计国际化已经进入国际趋同阶段。本文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与动因、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影响因素、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等方面,对近年来研究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从横向与纵向两个视角构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研究框架,并分析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而归纳出对我国的启迪。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经济后果研究框架
一、引言
会计准则是对会计信息的加工、披露等具有约束作用的规则,是企业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其经济活动的标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得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成为大势所趋。会计的国际化是指会计实务跨越国界,并对其他国家会计实务产生影响(汪祥耀,2001)。会计的国际化经历了从国际协调到国际趋同的过程。2001年,国际会计准委员会(IASC)改组成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并正式提出趋同的概念以来,国际趋同进程不断深化。目前全球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IFRS)或与之趋同。国外关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准则的制定与完善。国内的研究主要还是模仿国外研究,缺少对我国特殊制度环境、文化传统的考量。因此,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仍具有相当的潜力,也具有紧迫性与重要性,亟待理论界的进一步探索。
本文旨在回顾相关研究的国内外文献,并提炼出研究框架。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与动因、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影响因素、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三个视角较为系统地梳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研究成果,进而从横向与纵向两个视角构建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研究框架。分析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未来研究方向,总结我国研究存在的理由,进而归纳出对我国的启迪,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回顾

对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定义,理论界存在多种解释。朱星文(2009)通过对各种不同定义的探讨,指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指不同国家的会计准则,在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和贸易国际化日益发达的基础上,逐渐相互吸收,相互渗透,从而趋于接近,甚至趋于一致的现象。本文从三个视角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包括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与动因、影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因素以及会计准则趋同的经济后果。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与动因

1.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随着世界经济的融合,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在动态的、不断调整中最终走向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事实上,会计国际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经历了会计准则协调、会计准则趋同两个阶段。2001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正式提出趋同的概念。然而,国际趋同的概念得到广泛使用是在2006年后。2005年,欧盟27个成员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等国约7000家上市公司遵循IFRS编制财务报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2009年改组后,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了IFRS。即使是曾经并不认同会计准则趋同的美国,在2010年,其GAAP与IFRS之间的主要差异基本消失。
我国于2006年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2010年又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中国会计准则也实现了与IFRS的基本趋同(王松年,2012)。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加快了相关准则项目的进程,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正经历重大的变革,一些主要经济体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杨敏,2011)。在这样的背景下,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进程面对着新的挑战。
2.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动因。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动因可分为两类,其一是外部环境的推动,其二是内部自身存在的差异。朱星文(2009)认为资本市场的全球化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而吸引外资则是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动力。外资的进入以及兼并收购案例的不断增长,客观上推动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Nobes与Parker(2004)认为会计准则趋同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各国间会计准则的差异导致会计实务的差异,进而使得会计信息决策相关性、可比性与透明度降低。Ding等(2007)构建了测量国内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的两种类别:缺少和分歧。Nobes(2009)认为这两种测量的差别缺乏有用性,最重要的是会计实务是否在国内公司或国际公司间可比。杨有红与王海滨(2013)认为会计准则自身的差异主要体现为不同准则内容的差异、准则差异的分类与度量以及准则差异导致实务差异。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影响因素

张铁铸与周红(2007)认为会计准则国际化包括形式上国际化与实质上国际化,形式上的国际化指准则本身国际化,实质上的国际化指会计准则规范下的会计实务处理国际化。在两个不同的层面,影响因素是不同的。因而,本文从会计准则与实务规范两个层面进行综述。
1.会计准则层面。Nobes(1992)研究环境因素对不同国家会计准则的影响,发现此类因素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Chan和Seow(1996)研究股票收益率与根据美国公认会计准则(GAAP)调整后的盈余以及其他国家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的关系,发现所得结果受到不同社会制度因素驱动。Hail等(2010)则以金融危机为背景,从经济与政治两个视角分别分析与评估美国会计准则趋同的方式。研究发现,阻碍美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重要因素主要是基于经济的成本效益衡量以及国家间的政治博弈。朱星文(2009)认为在我国利润至上的法律环境中,要在收益确认上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或一致,引入全面收益表,目前还存在着障碍。
2.会计实务层面。Hofstede(1980)提出的会计文化观最为经典,他认为文化不仅能够有效弥补正式制度在规制或约束人们行为及其相互关系方面的漏洞,而且还会对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Gray(1988)进一步发展会计文化观,指出会计人员的价值观源于社会价值观,而会计价值观又会影响会计制度。Lang 等(2006)研究发现在会计准则相同时,公司所处环境的差异会影响净利润的可比性。Zeff(2007)认为财务报告可比性受到包括商业和金融文化、会计文化、监管文化等在内的因素影响。Ding等(2007)则发现会计准则的趋同与股票市场以及股权集中度有关。国内研究中,张铁铸与周红(2007)认为现有的研究没有很好地将会计准则与会计实务两个层面结合起来研究。付玉梅和李庆德(2013)认为会计准则的实施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而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这制约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

点赞:6810 浏览:2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