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美村玉石产业背景下潮汕居屋向玉石工坊转换

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广东省揭阳市阳美村以一个3000人口的普通潮汕村落承载了全球一半以上的翡翠贸易。从初期的小手工业到近十年爆发性的产业垄断,玉石产业特有的产业模式作用于这个普通的潮汕村落,产生了阳美村现在独特的村落形态。
阳美村虽然处在极高的经济层面,却仍保留了原始的村落格局,原有农业村落的居屋通过自身的转化置换直接成为具备生产功能的“玉石工坊”,本文即着重研究产业背景下从居屋到工坊的空间转换,试图整理出阳美这个中国传统地域文化主导下的村落在适应现代化玉石产业之时自发调整、重构的过程与方法。
关键字:阳美村,玉石工坊,空间置换,功能植入
Abstract: Guangdong Province Jieyang city Yang village with a population of 3000 ordinary tide Shan village carrying more than half the world's jade trade. From the early days of the all handicraft industry to nearly ten years of explosive industry monopoly, jade industry peculiar industry pattern is applied to the ordinary tide Shan village, the village of Yang Mei now produces a unique configuration of village.Yang village while at extremely high economic level, but still retains the original village pattern, the original agricultural village housing through their tranormation into a production function replacement directly "jade workshop ", this paper is focused on industry background from the HOS to workshop space conversion, trying to sort out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region of Yang Mei Cultu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village in the modern industry of jade of spontaneous adjustment, re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method.
Keywords: Yang village, jade workshop, spatial displacement, functional imp

广东省揭阳市是潮汕地区的核心城市之一,见诸史载已经有2200多年,是潮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揭阳市的一些村落和大宅保留着浓郁的潮汕建筑特色。然而就在这个不以经济发展见长的历史文化名城,却拥有一个以"金玉之乡"著称,被亚洲珠宝联合会授予“亚洲玉都”称号的村落-阳美村。
自1905年开始从事玉石加工产业到目前为止,如今的阳美村共有大小玉器加工及贸易六百多家,每年产自缅甸中、高档的翡翠原料75%以上流向阳美,内地90%以上中、高档翡翠由阳美人加工而成。
自玉石产业蓬勃发展以来,阳美村多年来在村落的总体层面上的发展与变化可以大致概括为对外生产、商业、居住三种功能主导下村落向三个方向的扩张;以及对内生产、商业两大功能主导下的内部演变。这其中,村落外部的“扩张”更体现在规划层面上对产业模式特征作出的响应。而村落内部的“置换演变”则是传统潮汕村落在新兴玉石产业的背景之下,对于新的功能模式的适应性变化从而塑造出的独特的建筑空间模式。
玉石制品的价值一方面来源于玉石本身的稀缺性及价值,一方面有其自身的艺术文化属性。因此玉石产业中的生产与常规产业的生产的概念有着明显的区别。在阳美村,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生产加工的功能几乎已经渗透到阳美村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商铺、居屋、甚至宗祠建筑当中都含纳着普遍而零散的生产和加工功能,这种以生产功能为主导的建筑空间模式,我们将其定义为“工坊”。
1.新功能的植入
作为典型的潮汕村落,阳美村居屋的原始形态通常遵循着坐中对称、上屋下堂、侧屋中堂、回廊+围院等基本原则。街-院-堂-屋的空间序列代表了中国传统民居的典型结构,而当功能转化为加工为主、兼顾居住的工坊形制,两个根本性质的改变必然导致空间本身的调整以适应新的功能体系。其一是暂住人口替代常住的世代村民,其二是生产功能的效率原则替代了居住功能的传统秩序。所有的空间变化都是围绕着对这两点的适应。
1)“下工上居”的基本功能模式与“堂”的消失
工坊的核心在于“工”与“居”,大多为二层结构的阳美村屋。原具有亲族团聚功能的“堂”转化为工作场地;下层加工、上层居住成为很自然的选择。玉石加工空间所需机器尺寸与重量都不大,但所需水、电的辅助均超出了老村居屋的原有标准;而玉石工坊常需接待外来客商的参观与质量监督,这使得加工空间须具有一定的外向性。因此一层朝向院与街道的房间在水电连接的便利方面与交通通达的外向性上均成为最好的选择,而阳美村屋内堂屋的基本尺寸4米x7米,大致可容纳10-12人的工位,正好形成一个完整的加工组团。
暂住人口的入替也分为两类情况,其一是举家迁入,外来家庭及其衍生亲属租赁一套居屋,有时雇佣一定数量的工人。这样的情况下二层的居住环境较好,居所有一定生活气息,尚保留一间作为起居、会友的“堂”。其二为村民或迁入者雇佣相当数量的工人,“居所”单元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宿舍,二层居住空间多为双层板床,而原本中国传统建筑当中最为重要的“堂”彻底消失,整个工坊成为加工与居住的二重结构。
2) “院”的解体与辅助功能的置入
“院”作为中国传统民居最为核心的元素,在空间上联系内部居所与外部街巷;在形态上统领各实体房间;在文化上传承着中国独特的“家庭”与“家族”化的场所精神。而作为效率与利润优先化的玉石工坊,亲缘的家庭关系被雇佣的
工作关系所取代,“院”理所当然的被边缘化了。现在阳美村的工坊里,原始的院仍然存在,但大多通过添加围护结构与置入辅助功能成为近似于“厅”与“走道”的功能。
在加工与居住的二元功能结构当中,基于提高效率与便利性的基础,生活性空间中品质类的堂、餐厅等空间消失;但由于居住人数的增加,基本类的辅助空间包括卫生间、厨房的置入则必不可少。原有堂、屋由于其适宜的尺度、密闭少光的特性等成为加工间的首选,“院”通常担负着置入卫生间与厨房的责任。而在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范文www.808so.com
效率原则的基础上,除去辅助空间、必要的交通空间,“院”所剩余的场所往往也布置临散的工台,多为前述加工工序中具有高噪音、高灰尘、不需暗环境的“切割”工序的承载场地。厨、卫、切割工台的置入在院内的环境中往往有一定的随机性。

点赞:5289 浏览:13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