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

更新时间:2024-01-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阅读教学要破除以教师讲解、分析说明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把阅读教学课上成语言文字课,让学生能够自主的读书学习,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话,熟练的运用自己的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直接体现。离开语言,人们无法进行思维,离开思维,语言也就失去了内核。人的思维,说到底是“语言的思维”。因此阅读教学重点也就应该放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语言文字素质的综合体现就是语感。语感的培养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培养的一种心理能力,一种心理直觉。学生的语言能力、智力水平、思想品格、审美情趣,文学修养以及生活交际等各个能力都能够通过语感表现出来。
语感的重要在于它能够凭直觉,敏锐而迅速地把握各种不同语言环境中语言质的规定性。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虽然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经验,但生活的经验还很肤浅,正是需要大量语言经验积累的时期,此时他们有充沛的精力、活跃的思维,这就决定了他们能够学习和获取各方面的语文知识。在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的不断增长的同时,语感能力的提高也必定使他们迅速的积累更多的语言理性经验,形成真正敏锐、准确、深刻的理解和鉴别语言的能力。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感能力,就可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领悟语言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的深层含义,并且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中调动适当的语言,发挥出语感的作用,达到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效果。下面,我就来谈一下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加强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是语感培养的关键。阅读教学中的语文知识不能和语感划等号。语文知识是一种知识,而语感是一种能力,它们之间需要有一个转化的过程。能够把文章背诵的滚瓜烂熟的学生,未必能够理解文中的语言含义。每一部作品都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在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语言含义可能会有别于在其它语言环境中的含义。掌握丰富语文知识使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和理解越来越熟练,使语言教育变得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易于理解。语感能力的养成也使阅读课不再上成讲解、说明课,过分强调知识因素而忽视了语言材料本身。语文知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学习语言来体会语感。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文字就如同音乐中的一个个音符一样,单个音符本身并没有太多的含义,只是当经过作者的编排后,就变成了构成音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杂乱的排列不会组成优美动听音乐,文字也是如此,只有经进恰当的组合后才能形成优秀的作品。不同的人阅读同一作品所表现出的语感也是不相同的,这主要是因其生活经历、所受教育、知识程度、专业水平、年龄状况、所处的地位、心理性格、气质涵养的不同而形成的。阅读教学对学生从不自觉地掌握语言逐步达到自觉的掌握语言是很重要的一点,良好的语感不是单靠学生自己就能形成的,它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训练是分不开的。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语感的基础。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良好的语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可以终生受益,没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就很难达到自主学习,更谈不上什么语感能力的培养了。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阅读书籍可以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与各位先贤们跨跃时间的鸿沟进心与心的沟通,聆听他们的教悔,获取无穷的力量,奋斗前进。阅读是语感的运用和体现,没有阅读也就谈不上语感。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博览群书,如同蜜蜂酿蜜一样不辞辛苦而劳作,但他们也会与书中的主人同悲同乐,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在阅读过程中也会体会到作者语言的奥妙,理解语言的深刻内含,从而把握住语言的精髓,逐步形成自己的语言文字观。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呤”,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所以说,大量浏览和精研各种文体的优秀范文,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良好的思想品质,可以深化学生的语感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就是深思能力,有深思能力的人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学生正是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思维品质存在不少缺陷,如不善于全面看理由,以偏概全;不善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浅尝辄止;不善于联系的看理由,孤立深思:不善于创造性的分析理由,生搬硬套。例如教苏轼《题西林壁》一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横看怎么成岭,侧看怎么成峰?远近高低又怎么各不相同?这些诗句写的虽然很直观,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却不能准确理解诗句的意思。如何训练学生通过变通、创新、联系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深入的深思,使学生体会到横、侧、远、近、高、低这庐山六种形态的美丽景色。如选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个黑板擦,板擦的毛要从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升高,让学生横看,板擦上的毛左右横列,像山岭的屏障一样;再让学生侧看,板擦上的毛前后重叠,像山峦成群一样;再通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想象一下群山叠峰的样子,结合比较“岭:山之肩领相并,有山路相通”和“峰:山之端也”两者的词义,如果把诗中语句改成“横看成峰侧成岭”就不贴切了,这说明苏轼写诗用词既生动又准确。这样就推动和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感觉,并准确把握了诗句意思,深化了学生的语感。至于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样的富哲理于内的千古名句,更是达到了言犹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点赞:30242 浏览:141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