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环境会计计量属性

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摘要:企业作为微观经济的主体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同时也应当承担相应的环境成本。然而,现实中企业环境成本却不能够有效的计量和核算,导致环境会计发展缓慢。从会计计量的理论基础出发,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是环境会计计量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环境会计计量属性公允价值
引言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我国是全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国内储蓄率水平也成为全世界最高的国家之一。根据国家统计总局的数据,从1978年到2013年,我国GDP年平均增长率高达9.7%。但另一方面也显示,在20多年快速增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赖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这种代价至今仍存在于经济发展中(罗素清,2012)。根据2013年环境保护部公布的《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显示,2012年全国共发生542起突发环境事件,全年监测的466个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市(县)215个,占46.1%;全国有10.2%的河流水质为劣V类;全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29 046万吨。环境理由日益突出并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庇古在《福利经济学》(1920)中就提出,空气是自有财产,工厂可以不受约束的排放各种污染物并且不必承担污染空气的环境责任,这就造成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只需要核算产品生产的内部成本而不考虑外部成本,而政府可以采取强制性的经济手段通过征收环境税费等措施而将企业污染环境的成本加到产品中去。这也成为了有关环境会计理论上的最早构想。我国在1996年6月发布了《中国环境保护》报告中也提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必定承担着保护环境的责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制,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宏观层面的制度安排总是要落实到微观层面的具体执行上,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当承担相应的环境成本。但由于环境成本外部性理由的存在,传统会计在成本计量上仅考虑能够以货币表现的资源消耗,对于没有确切计量的环境资源的消耗并不能够在企业的产品成本中体现。著名会计学家井尻雄士在其《会计计量理论》一书中就曾明确指出“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环境会计如果在计量上无法突破,那它只能是一种无法付诸实践的理想主义。尽管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计量起来困难重重,但学界从未停止过探究的步伐。
研究综述
最早对环境会计展开研究的是1971年比蒙斯著的《制约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的《污染的会计理由》两篇文章。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环境会计逐渐形成了环境财务会计和环境管理会计两大领域。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支持下,环境会计发展迅速。1995年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颁布了国际上第一份关于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系统指南《环境会计与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各个国家也分别展开了对环境会计的研究。1989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成立专门小组研究有关环境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并于1992年编写了《环境会计导论:作为一种企业管理工具》,为企业进行环境成本计算和分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和应用提供了指南(徐贵丽,2011)。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U.S.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SEC)也对上市公司的环境责任提出要求,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对潜在的或现存的环境责任进行充分披露,如果未按照要求进行披露,则将被处以相应的罚款。1994年,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anadian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CICA)出版了《环境绩效报告》,规范了企业在对外报告环境绩效时应考虑的因素及如何列示和披露。
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研究成果丰富。以“环境会计”为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中进行检索,从2000-2014年共检索各类期刊文献2517篇。最早关于环境会计理由探讨的文献是1992年葛家澍教授在《会计研究》上发表的《90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介绍了西方国家环境会计研究的理论和策略,从此拉开了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的序幕。朱小平 (1998)分析环境会计要素的特点,提出环境会计计量应当将边际价值理论和劳动价值理论相结,采用费用效益分析法和数学模型法来进行环境成本的计量。林万祥(2002)研究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理由,指出环境成本的计量属性一般包括历史成本和现行成本,计量单位主要是货币形式。 刘梅娟(2010)以森林生态资产为研究对象,指出公允价值是最适合森林生态资产的初始及后续计量的一种计量属性,并认为在公允价值的获取途径上应更多的考虑非市场价值评估技术。李延莉(2010)开辟了环境会计计量研究的新对象,选择湖泊为环境会计研究对象,采用模糊数学的策略计量湖泊环境资产、湖泊环境负债和权益。刘琨(2011)研究了环境会计计量的基本理论,认为环境会计计量应采用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恢复防护费用法等。
我国学者的研究从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环境会计基本理论、环境信息披露及国外环境会计研究介绍等几个方面;研究策略上既有规范研究也有实证研究;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有关环境会计计量的研究文献资料却不多。现有文献中对于环境会计计量的研究侧重于具体计量策略的研究,而与会计相结合的计量理论的研究还不详细;文献中所列的数学策略在取值和模型建立上都比较复杂,在环境会计实务应用中操作性和可行性受到限制。本文试图将环境会计的计量与现有的会计计量理论相结合,寻找现实可行的环境会计计量属性。

点赞:27676 浏览:129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