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科国际化建设探索与思考

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003-2738(2012)07-0006-03
摘要:本文以武汉大学为例,从树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国际化课程体系、培育国际化师资队伍、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科研等方面对我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www.808so.com
国高校学科专业国际化建设模式进行了探索。同时,就如何把握学科专业国际化建设内涵、逐步提高学生国际化的程度、构建国际化管理体制做了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学科专业;国际化;建设模式;思考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一项基本职能,在我国,高校这一职能的实现需要不同专业通过开展教学活动来具体落实。所谓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按专业设置组织教学,进行专业训练,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特点之一。专业设置科学与否,影响着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产业结构的适合度,进而能促进或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体现在大学的国际化。大学的国际化,基础是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核心则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国际化。欲开启国际化办学,必须紧紧抓住学科专业建设这个核心问题,切实提升学科专业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本文以武汉大学学科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建设为例,从树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国际化课程体系、培育国际化师资队伍、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科研等方面对我国高校学科专业国际化建设模式进行了探索。

一、武汉大学学科专业国际化建设基础

与教学过程中某一具体环节的改革不同,学科专业国际化建设涉及到整个教学过程与最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国际化生源培养、国际学术研究与科研合作、国际化教学管理体制构建等方方面面的改革与探索,是一项宏大的教学改革工程。因此,在进行学科专业国际化建设之前,必须全面评估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现状,客观分析国际化建设可能带来的问题,在确保学科专业稳定性,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前提下,进行学科专业国际化建设。
武汉大学有着较好的学科专业国际化建设基础。2001年4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其中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2007年,教育部又启动了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工作。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武汉大学一直高度重视双语课程和全英语课程建设,目前学校共有国家级双语教学课程8门,数量位居全国第3;同时,学校也开设双语课程共144门,全英语课程共115门,遍布武汉大学30个学院的相关专业。为配合学校本科双语课程和全英语课程建设,教务部还组编了中英文双语版的《本科双语课程简介》和全英文版的《武汉大学本科全英文教学课程简介》,为本校及国际交流本科生选修双语和全英语课程提供了有效参考。在部分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专业,相当比例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已实现双语或全英语教学,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已初见雏形。
通过外聘优秀外籍华人教师和外籍教师并资助本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国学习、进修,引进优秀原版英文教材和鼓励教师自编全英文教材,学校储备了学科专业国际化建设所需的优质师资队伍,保障了配套教材建设。同时,通过加强国际宣传,积极招收优质留学生,逐步扩大了非语言类专业本科留学生比例,为学科专业国际化建设奠定了生源基础。
2010年6月3日,学校下发《关于做好武大课程2010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武大教函〔2010〕041号),正式立项建设学科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经过两年建设,目前在建学科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共9个,分布在国际化程度较高的9个学院,具体为:图书馆学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软件工程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医学检验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生物学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哲学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护理学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法学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印刷工程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水利工程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

二、武汉大学学科专业国际化建设举措

(一)树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学科专业国际化建设,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的国际化、外向型、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就是树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各个试点基地立足于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总体要求,秉承“国际视野、人文底蕴、创新意识、高超技能”的培养理念,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提出了各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具体目标,如:图书馆学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提出“通过对这一专业进行国际化教学改造,吸收iSchool的理念,使图书馆学专业具有更广适应能力与更强的竞争力,以培养学生信息领导能力与处理全球复杂信息能力为目标,经过五年建设使我院图书馆学专业真正实现国际化培养,使之达到全球同类专业的1/100以内,形成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专业教学方法,形成世界领先的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方面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医学检验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提出“参考发达国家及国际通行的模式,汲取其在检验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及临床实践中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培养高级检验医师的全英文授课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生物学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提出“培养掌握扎实的生命科学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实践技能、了解国际上学科发展的动态和研究前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命科学研究后备人才”。

(二)建设国际化课程体系。

学科专业国际化建设的核心,就是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武汉大学下发的《学科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申报指南》明确指出,申报专业“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需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应标准一致……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需进行全英文授课。”目前,我校共有国家级双语教学课程8门,校级双语课程共144门,校级全英语课程共115门,遍布武汉大学30个学院的相关专业。在部分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专业,相当比例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已实现全英语教学,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已初见雏形,如:软件工程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专业基础课程全英语授课比例为71%,专业课程全英语授课比例为42%;哲学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专业基础课程全英语授课比例为80%,专业课程全英语授课比例为62%;生物学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专业基础课程全英语授课比例为20%,专业课程全英语授课比例为76%;医学检验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专业基础课程全英语授课比例为22%,专业课程全英语授课比例为37%。在加强专业系列课程全英语教学基础上,各试点基地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与国际接轨,如图书馆学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提出相关课程体系“不仅保持了本专业长期形成的传统和特色,更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图书馆业态的变化不断开拓和创新”,软件工程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提出“专业基础课部分突出软件工程专业基础知识、英语和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专业课部分突出软件工程专业知识、专业理论的培养和软件工程专业知识的前沿和应用,实践课程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实践经验、团体协作、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生物学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提出“参照国外知名大学生物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深化改革和创新……为了人才培养国际化,每年选送本科生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在国外实验室完成毕业论文”,哲学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业则强调“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是突出原典教学”。
作为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教材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套好的专业英语教材内容必须深浅得宜,由浅入深;既要考虑英语学习的特点,又要包含足够的专业内容;既要有趣味性,又要考虑实用性[3]。学校在积极引进优秀原版英文教材的同时,针对原版英文教材知识点过多、阐释过细、重点不突出等问题,鼓励和注重专业任课教师对其消化、吸收和改造,编写出适合我国教学实践的全英文教材。

(三)培育国际化师资队伍。

大学的国际化,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教师是大学国际化进程的最终承担者。开启学科专业国际化建设的新里程,要紧紧抓住师资队伍国际化这个突破口,把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作为推进学科专业国际化的关键环节。学校申报指南中明确要求“申报专业负责人要有1年(含1年)以上海外留学、进修或工作的经历。有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结构合理,外语和教学水平较高、教学效果优良。教学团队中需有国外教师和专家参与专业教学工作。”
9个学科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的教学团队中,主讲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教授职称,且均在国外留学或从事专业教学、科研工作多年,有着优秀的专业素养和流利的英语书面、口头表达能力。教师构成上,以本专业教师为基础,同时聘请国际上知名大学相关专业多名教师联合授课。在试点基地一线教学的教师,既包括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教授、长江学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青年学术骨干,又包括长期聘任的知名外籍华人教授和外籍教授。同时,各试点基地定期邀请国外著名大学教授到校为学生做学术报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学术前沿的把握。
为进一步夯实国际化师资队伍,武汉大学重点资助了48名英语基础好的中青年教师前往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进行为期六个月的课程研修,强化英语水平,要求教师在国外研修期间,主要进修与自己所教专业相关的本科生课程,注意学习国外同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了解国外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以及国外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及教学评估办法,回国后从事该课程的教学。为积极鼓励和支持外籍教师来我校上课和讲学,学校每年还聘请500位左右的外籍教师和专家来校进行长短期讲学。

(四)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科研。

科学技术本身是超越国界的,国际学术交流是不受地域限制的。在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学科建设只有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努力争取国际合作科研项目,才能及时进入科学技术的前沿,了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态与趋势,不断提高学术国际化的程度。这种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具体形式包括师生互换、学位等值、学者互访、国际联合办学、国际合作研究、参加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教育资源的互补和援助等[4]。
武汉大学9个学科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高度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科研,通过各种途径来切实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科研的层次、广度和深度。以图书馆学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为例,该基地通过四个途径达到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科研:一、与国外知名大学签署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进行实质性合作培养:拟与国外知名大学签署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包括美国图书情报学院排名第一、三、四、九和十位的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雪城大学、华盛顿大学、德雷塞尔大学和匹兹堡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以及丹麦皇家图书情报学院等,双方就图书馆学人才合作培养的责任、义务等主要内容达成一致意见;二、聘任一批在国际一流LIS机构担任副教授以上的教师与本专业教师合作授课,与签订了人才培养合作协议的国外知名大学的有关教师签署合作协议;三、与国际组织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与国际组织签署教育合作协议,为学生争取参加国际学术组织或学术会议、共享国际信息教育联盟的教育资源、了解全球信息职业需求等提供便利,包括国际图联(IFLA)、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国际信息学院联盟(iSchool)、基于网络的信息科学教育联盟(Web-base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WISE)等;四、与国外知名大学和国际组织联合培养师资,开展教学研究:为保证图书馆学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引进、共享国外师资的同时,有计划地选送本专业现有团队成员赴这些机构进行教学交流与合作,从而提高其培养面向全球信息职业需要人才的水平。以iSchool为平台,合作探讨面向全球信息职业的图书馆学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应用问题。
同时,其他8个试点基地也通过坚持与国际前沿领域对接,按照国际标准,参照世界一流大学群体,通过引进和短期聘请国际著名专家充实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承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招收境外优秀学生来院攻读本科、硕士、博士学位,吸收境外在校大学生来院短期交流,加强源于:毕业论文总结www.808so.com
与专业相关的国际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的联系,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产学研联合科研和人才培养及科技攻关等方面工作,拓宽办学途径,保证专业进一步发展,实现学科的国际化、学术的国际化、学者的国际化、学生的国际化,跻身国内国际化办学前列。

三、高校学科专业国际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切实把握学科专业建设内涵,适应社会国际化需求。怎样写论文www.808so.com

点赞:13703 浏览:5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