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警惕我们身边教育黑洞

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如今,面对满大街鱼龙混杂的各类教育机构,作为并不太了解这个行业的人们,纵有火眼金睛也难免误入骗子设下的局,或者陷入法律规定之外的教育黑洞。这些黑洞的“体积”虽然小,但是引发的“力场”却极为强劲,任何人一旦进入到黑洞的“视界”内,便很难逃脱。
本刊在此列举了几个案例,并且引述专家的观点,让人们试着学会梳理当今发生的教育事件,学会规避教育行业中的一些盲点和误区。
“药儿园”事件
近日,陕西西安、吉林省吉林市、湖北宜昌多家幼儿园被曝出给幼儿集体服用处方药品“病毒灵”引发关注。
事件的导火线是在不久前,人们发现湖北宜昌馨港幼儿园的管理人员和老师长期以来每天给幼儿服用病毒灵。当地的官员表示,该幼儿园现已停业整顿。
根据媒体调查,这种廉价的抗病物在中国被广泛用来治疗伤风和流感。幼儿园在未告知家长的情况下为儿童服用病毒灵,据说其中一些始于2008年。很多中国人相信,每年的春秋两个季节的气温变化大,儿童更易患感冒。幼儿园就给孩子吃病毒灵,预防孩子疾病的发生。
喂药事件后,愤怒的家长们高举白底黑字的标语发起活动,把“孩子当成小白鼠”,有人怀疑孩子们是否已充当了做实验的小动物。这一丑闻发生后,网友们甚至讥讽地将“幼儿园”的名字改成为“药儿园”。
据有关媒体报道,幼儿园之所以喂药与园方为增加幼儿的出勤率、增加幼儿园的收入有关,而出勤率之所以与幼儿园收入相关,在于根据相关规定,幼儿若请假没有上学,即可以从幼儿园退回相应学费。
专家指出,根据国家发布的《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各地出台的细则,一旦有患病儿童休学,家长确实收到了幼儿退(转)园、请假时退回的学费。正是金钱上的诉求增强了幼儿园方面通过“非常”手段保证幼儿出勤率的激励。
药品监督、卫生监管、教育部门都没有拦住“病毒灵”的入侵。
按照规定,医院、诊所、药店大量购药时,第一次需要向供货商出示药品经营许可证等相关手续,但是以后买药就不需要再带整套手续,这让那些假冒正规医疗机构、药店资质购买大量购买处方药钻了空子。
从法律上来讲,保健室医生没有执业医师资格。但一些家长表示选择幼儿园时主要看重师资、环境,是否有“保健室”却并不在意。许多民营幼儿园干脆放弃申请卫生室,这使得一些教师成为身兼医生的身份,为非法行医埋下隐患。
打造童星的谎言
随着《爸爸去哪儿》的热播,一批以打造童星为幌子的骗子公司越来越多。
据媒体报道,不久前,柳州市一家少儿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向柳州市局城中分局报案称,这家培训机构一名老师以培养童星、开演唱会的名义私下收取了家长的钱,培训机构怀疑这名老师的行为涉嫌欺诈。
经调查,这名老师自称“无鸣”,承认私下收取了六位家长两万余元培训费,并称其认识北京某传媒公司老总,可以安排小孩参加电视连续剧的拍摄。柳州市河东刑侦大队民警在调查中发现,“无鸣”的名片上赫然写着他是“童星演唱会全国巡演的导演和总策划”,还罗列了一系列辉煌的业绩。为了达到收钱的目的,他甚至夸下海口,说计划今年“五一”期间在桂林组织大型活动,能够让交钱的小孩和演艺圈的童星一起登台表演。
诈骗行为之所以得手,是因为很多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这种急切心理下,从小孩的培训渠道实施诈骗容易得手。一些所谓的“造星公司”内部运作管理混乱,“造星”根本就是一场骗局,让家长们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时下,将孩子打造成童星,提前进入演艺圈,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投资”。专家提醒,让孩子过早介入具有商业性质的才艺竞争,去适应吸引成人眼球的选秀活动,是违背儿童心理发展的。学习表演,各种才艺都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带有一定的商业目的性的还是越少越好,孩子的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大学生找工作频频受骗
国内某教育媒体在整理270多个教育维权案例时发现,发现找工作受骗的概率相当高,大概占到了20%,而且骗局纷繁多样。
例如媒体报道的安阳大学生小贺上网投简历找工作,后被郑州某商贸公司录取。她来郑州与此公司签了合同,还交了400元工装费,而工作合同被公司借口截留。后小贺发现此公司所安排的工作与招聘广告描述的不符,更发现此公司竟然是假冒他人公司名义在网上招聘。小贺要求公司退回400元工装费,被公司拒绝。无奈之下,小贺报了警,却因合同不在手中而拿不出证据。
大学生初入职场,会遭遇很多潜规则。基于此,某地工商机构工作人员向毕业生提出倡议,提醒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从以下三方面重点防范:
第一,大学生因求职心切,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识别诱骗陷阱的能力,容易上当受骗,就业过程中要与毕业班班主任或辅导员保持不间断的联系;第二,大学生参加就业、招聘,应当到政府劳动、人事等正规部门设立的人才交流市场,如果是通过网络应聘,要特别予以注意,需要仔细多方了解核实该单位的真实情况;第三,大学生应有信息资料安全意识:不要随意发放自己的简历,特别是不要对招聘方式不合规范的单位投递简历,在个人求职材料上最好不要留家庭电话,只提供手机号码和电子邮件就可以,固定电话可以提供辅导员或院系负责就业工作老师的办公电话,在网上登记注册时,应选择一些信息监管较规范、知名度较高的大型人才招聘网站。
网络“黑手”伸向大学生
近一段时间,利用网络对在校大学生实施诈骗的案件在河北秦皇岛频频发生。去年12月份,仅秦皇岛海港分局白塔岭派出所就接到相关报案近30起,受害人多是在校大学生。
据媒体调查,通过发布信息进行网络诈骗的现象多发,这类犯罪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通过同城网站发布招聘信息,介绍工作时要求先交“费”;在网上发布速录信息,声称速录的原文是秘密文件,让受害者先交保密费押金;还有的是以购物为网店写好评为诱饵,让受害者先购物,声称以后会退还货款。这几种骗人方式都是要求受害者先打钱过去,钱一到手,所谓的就会消失不见。
办案民警分析,各种行骗手法虽然有不同,看似新奇,但本质上是“换汤不换药”,不是利用钓鱼网站受害者,就是要求受害者先打钱过去。骗子的手段并非十分高明,只要多加注意,多方核对,骗子的伪装很容易被拆穿。
骗子冒充老师骗家长
“喂?您是孩子的家长吗?我是他的老师,他在学校的楼梯摔倒了,现在情况很严重,正在医院抢救,需要汇款十万元,赶快打钱过来。”不久前,市民谢先生接到这样一个电话,险些中了骗子的圈套。这位家长的孩子就读于湖里区蔡塘小学一年级,从去年开始,蔡先生就听闻有家长接到诈骗电话,“孩子叫什么名字,读几年级几班,骗子都一清二楚。”骗子自称孩子的老师,往往狮子大开口,利用家长的急切心理,一下子要个十万、八万。这是《厦门日报》在几天前发布的一篇报道。有关机构倡议,如果家长碰到类似的情况,首先向学校进行核实,在第一时间与班主任或任课老师联系,确认孩子的情况。如无法取得联系的,也可与当地派出所联系,向派出所进行咨询,同时通过派出所的协助,确认孩子的安全状况。

点赞:3543 浏览:9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