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资源 创设情境实施审美教育

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审美教育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教育方式。我国现代美育理论奠基者蔡元培先生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推动学生的智力发展、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提供了方便。同时,它也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创设情境,为提高学生学审美能力创造了一个自主、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少教多学” 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平时的教学之中成为可能。我们悉心挖掘语文教材中富含的诸多美学因素,抛弃以往的“填鸭式”“满堂灌”的被动的教学方式,探索“少教多学”的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从文本阅读兴奋中激发审美情趣,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动画模拟,品味语言之美

“品味语言是为了更好地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也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活动。”的确如此,语言文字就要靠咀嚼来品味,源远流长的文化也是如此积淀而来。例如,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人们众所周知的著名诗句。在赏析此诗时,我给学生展示了相关动画,创设了一种情境:月夜造访他人,一个是推门而入;一个是轻叩小扉。显而易见,推门而入者方显鲁莽,行为欠佳;轻叩小扉之人则显得温文尔雅,礼貌大方。因而,造访之人的行为之美,素质之高得以体现。这样,生活与文学紧密的联系起来。继而,我又请学生讲述了关于贾岛揣摩“推敲”一词的故事。此时,学生对贾岛产生一种由衷的赞赏之情。他们不仅赞其美德,赏其美文,而且也品味出语言应从细微之处下工夫的真谛。
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能够让学生从字词的点滴之中审视出美丑,从文学作品的赏析中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这就起到了文能导行的作用,从而感悟出祖国语言的神奇与伟大,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视频导入,感悟生活之美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资源 创设情境实施审美教育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808s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散文是一种心灵开放的艺术。既有作家对生活的热情拥抱,又有作家对世界的深刻反省,还有作家对生命感悟的赞歌。我正是利用欣赏散文的哲思美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人或物以及生活片段和场景,揭示作者对人、景、物的主观感受和哲理深思。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黄陵柏》,不是从科学的角度去介绍柏树,而是把柏树当做生活中林林总总之人展示给人们。他怀着繁复的心情,一一向人们讲述。贾先生的心志如此“独出心裁”,我们怎样才能读懂其中的内容,品出其中的味道呢?
学习之初,我们观看了视频《黄帝轩辕庙》。观后,学生感受到了黄帝之伟大,无愧为华夏的“人文初祖”的同时,对黄陵之内的柏树也有颇多的了解。从直观上,学生也总算见到了众多的柏树,对柏树也有所感知,不再陌生。然后,整体感知课文:视频中与文中对柏树的介绍有何不同?在共同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他们发现黄陵柏的确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同时,贾先生还把它们看成各色各样的人。我随机而问:“贾先生为什么这样看?”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柏树的外形像人,阴面少枝无叶,阳面枝叶却繁极密极,腰身弓弓的,如负重载。”有的说:“它不仅仅外形像人,而且它的性格也像人,正像挤柏,他们存心是来拥挤的,目标就在天空,比试谁第一个到达,狭窄的面积,刺激着他们存活的竞争,使它们一起成为山上最高最直的代表。”这种不服输、不怕难的境界像人……而后,我们再行讨论贾先生写作的真正目的,挖掘作家心灵深处的深思。通过品读,学生明白了作者笔下的柏树其实就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代表。学生读出了贾平凹对人、对人生、对生活的深思:有赞有挞、有喜有恨、有爱有憎。读懂文章,学生也就与作者感同身受了。从而,学生懂得了美丽与丑陋、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伟大与渺小……
我们只要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这一平台,让学生潜心与文本进行对话,他们就会与作者产生心与心的碰撞,从而才能感受到文学魅力之所在,才能感悟出生活情趣之美好。

三、音乐配合,体验语感之美

关于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曾说:“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感的培养只有通过学生广泛的、大量的阅读,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从而增强文化底蕴、情感态度、思想审美等语文综合能力,形成敏锐的语感。同时,我们更应该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这一先进的教育手段,迎合学生敏感性和娱乐性的审美特点。通过有声有色的音像配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知,补充文字教材的空白。再加以扩大阅读范围,读不同种类的书籍,吸收不同的营养,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发展语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关键环节,情境交融是诵读的关键。我们可以播放一曲《高山流水》,一首《十面埋伏》,一段《秋日私语》等与文本相交融。学生处于一个与文本基调相通的环境里去诵读,就容易与作者情感上产生共鸣。同时,在诵读上更易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古人读书,特别注重诵读,有时还自我陶醉地摇头吟咏。大量反复的诵读吟咏,怎么能找不到“感觉”呢?古人不是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因为读书的本身就是琢磨和体验的过程。通过播放音乐的配合,学生吟咏诵读就可以更直接、更迅速地感悟文本的音韵之美,领会文章的内涵,情感上得到深层的沟通,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
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是以表象的形式留存于心底,是用形象来显现的,再通过播放音乐的情境引领,学生在阅读中的语感更易到位。这一感受不仅是基于生活经验接受言语信号,更是通过形象直观视听加以抽象联想与想象而产生的。正因为有了多方元素的参与,语感就越显生动、真切、到位。学生有了这样的体验,诵读诗文就有一种美的感受了。
总之,审美情趣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品味、感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文学载体,更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平台的优势,创设情境,以“少教多学”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重情景再现、重生活实践、重阅读积淀,从而为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提供有利条件。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从而,学生才能真正感受美的气息,享受美的体验,品味美的内涵。
(责编 张宇)

点赞:22584 浏览:9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