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信息教育技术视角下思想品德课程解读

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结合教学实践,就信息技术教育视角下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是对学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作用的生活,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是非善恶观,也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都发生了变化,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新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去获取知识,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新课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要努力把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思想品德教学相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策略和思想品德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这样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具有特殊作用。

一、信息教育技术对思想品德课教育的目标作用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能力目标中明确指出:“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策略,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如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学生该方面能力的培养呢?或许,管理学中的“参与转变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教师完成这一能力目标。
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认为,个体态度的转变依赖于他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个体在群体中的活动方式,既能决定他的态度,又会转变他的态度。库尔特·勒温在他的群体动力研究中,发现个体在群体中的活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主动型的人,这种人主动参与群体活动,自觉地遵守群体的规范,另一种是被动型的人,他们只是被动地参与群体活动,服从权威和已制定的政策,遵守群体的规范等。
为了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活动对转变态度的影响,他作了如下实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食品短缺,政府号召家庭主妇用动物的内脏做菜。而当时美国人一般不喜欢以动物的内脏做菜。勒温以此为题,用不同的活动方式对美国的家庭主妇进行态度转变实验,其策略是把被试者分成两组,一组为制约组,一组为实验组。对制约组采取演讲的方式,亲自讲解猪、牛等内脏的营养价值、烹调策略、口味等,要求大家转变对杂碎的态度,把杂碎作为日常食品,并且赠送每人一份烹调内脏的食谱。对实验组勒温则要求她们开展讨论,共同议论杂碎做菜的营养价值、烹调策略和口味等,并且分析使用杂碎做菜可能遇到的困难,如,丈夫不喜欢吃的理由、清洁的理由等,最后由营养学家指导每个人亲自试验烹调,结果制约组有3%的人采用杂碎做菜;实验组有32%的人采用杂碎做菜。”
由此可见,由于实验组的被试者是主动参与群体活动的,他们在讨论中自己提出某些难题,又亲自解决这些难题,因而态度的转变非常明显,速度也比较快。而制约组的被试者由于是被动地参与群体活动,很少把演讲的内容与自己相联系,因而,其态度也就难以转变。基于这一实验,勒温提出了他的“参与转变理论”,认为个体态度的转变依赖于在群体中参与活动的方式。后来,这个理论在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这个理论的作用在于,如果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积极使用信息教育技术,让学生主动参与信息教育技术的使用,学生在参与使用的过程中就会“态度的转变非常明显”,并在教学活动过程与教师的互动中,学习如何“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策略”,也就是学习“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从而达到能力目标的精细化的落实。

二、信息教育技术对思想品德课教育的手段作用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四部分的实施要求与倡议中要求:“要了解和研究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握具体教材内容在单元和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任务,根据课程标准,设定鲜明而集中的教学目标。以教材为基础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同时“以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实践水平为基础,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作用的现实理由、实际事例作为主要素材进行提炼,使之更具典型性和教育性,避开负面影响和空洞说教”。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偏重灌输,而“填鸭式”的讲授灌输一方面对学生道德观念的理解、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行为的指导都起了阻碍作用,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思想品德课素材的变化快是每一个思想品德课教师感受最深的,思想品德课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而导致说明理由的素材也必须有时代特色。课本提供的各种数字和资料在今天瞬息万变的数字时代总显得有点陈旧。
在21世纪这个网络化的信息时代,思想品德课该如何达到其教育教学目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获取、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呢?这就使我们必须利用信息技术来加快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力度和深度。值得注意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参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并不是“教材搬家”“板书搬家”“习题集搬家”,也不是片面追求课件的花里胡哨,更不是利用现代化包装进行高密度的“满堂灌”。将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对改革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策略,创造良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手段作用得到真正充分的发挥,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

三、信息教育技术对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专业化作用

思想品德课作为文科类的综合性课程,可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甚至理科类的各门学科也都有涉及。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和意识的累积是呈几何级数的速度在发展,老师和学生可以获得的知识和资料更加丰富。但是,人有所长必有所短,各种信息和资料所带给社会和每个人的影响是千变万化的,这其中既有积极因素又有消极因素。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来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怎样才能使每个人所获取的知识引导人走向积极的一面,这是目前在思想品德课老师面前的一大难题。这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有较强的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能力。
巴甫洛夫说过:“科学随着策略学获得的成就而不断跃进,策略学每前进一步,我们仿佛上了一个台阶,于是我们就有了更广阔的视野,看到从未见过的事物。”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不断进步。对于思想品德课教师而言,教学策略的不断改善也令参与其中的教师拥有“更广阔的视野”,走上教师专业化之路。
总而言之,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转变了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作用的主动建构者。
参考文献:
陈丽华.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有效整合的探索.中学政治教学,2012(4):4-5.
(作者单位 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县富林镇中学)
编辑 王团兰

点赞:14318 浏览:5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