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乔伊斯“意识流”文学作品社会作用

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文学作品的创作皆来源于生活,都具有社会。本文简单介绍了“意识流”的概念以及乔伊斯“意识流”文学作品,并以短篇小说《阿拉比》为例,从意识的流动、梦想的幻灭、自然描写与社会描写的结合等三个方面对其文学作品的社会予以分析。
关键词:意识流;文学作品;《阿拉比》;社会
一、引言
文学作品就其具体内容会各有不同,但是其创作都源自于生活,也贴近社会生活,因此,文学作品都具有社会。优秀文学作品的影响会更加深远,可以引起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给人们以警醒、启迪。文学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也缘于某种生活现象的触动,才会有感而发。托尔斯泰认为:“作家找到了许多鲜明确凿的艺术手法,可以在小说的体系中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说明作品的思想,是包含在人物、故事情节、巧妙的语言中的。正是由于作品的思想性,从而产生了作品的社会。
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是一位举世公认的“意识流”小说大师。他创作了多种文学作品,但其成就主要体现在小说创作上。他的“意识流”文学作品对20世纪乃至当代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詹姆斯·乔伊斯具有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他坚持认为文学应当具有一定的社会作用。乔伊斯“意识流”文学作品非常深奥、隐晦,需仔细阅读、揣摩和分析方能领会其艺术技巧和写作风格,从而理解其文学作品的深刻社会。

二、乔伊斯的“意识流”文学作品

2.1“意识流”概念
“意识流”作为西方心理学的术语,其中“意识”和“流”都具有比喻,因此,“意识流”作为一个修辞用语具有双重的比喻,用于描述心理过程时极其有用。对“意识流”文学作品的理解离不开对于“意识流”概念的了解。
“意识流”概念是由著名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其论文《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理由》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并不是片断的衔接,而是不断流动着的”。他提出的“意识流”概念强调思维具有不间断性,强调意识是一种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完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具有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威廉·詹姆斯的“意识流”概念内涵及其思想对于文学领域的“意识流”文学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20世纪初,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非理性主义强调直觉的性,认为直觉是认识世界本体的唯一根据,并提出潜意识应该文学的表现对象,作家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甚至潜意识领域中去,方能把握理性不能提供的东西、打破传统的时间观念,按照“心理时间”组织作品的结构。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潜意识乃至无意识是人的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对潜意识的存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亨利·柏格森有关“心理时间”和“空间时间”的区分、直觉的性等理论,以及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结构的学说,都极大地推动了意识流策略的形成和发展,为小说家运用意识流手法来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并展示人物的意识活动来完成小说叙事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意识流文学的发展影响深刻。
2.2乔伊斯的“意识流”文学作品
詹姆斯·乔伊斯的文学生涯始于1904年开始创作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该作品1914年才正式出版发表,全书由15篇相互独立却有着共同主题的短篇小说结集而成,描写的是形形色色的都柏林中下层市民平庸琐屑的生活图景,现实主义倾向鲜明。全书把都柏林看作是一个人,故事的安排遵循从童年的纯真、青年的经历、中年的处境、直到生命的终结这种。贯穿故事的主题就是:都柏林社会的道德政治、社会精神等各个领域都死气沉沉、麻木不仁,都柏林整个社会处于一片瘫痪状态。乔伊斯的文学创作观点在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他在给出版商的一封信中曾明确表述该书的创作原则:“我的目的是为我的祖国谱写一部道德史,我之所以选择选都柏林为背景,是因为我觉得这个城市是瘫痪的中心。……”①
乔伊斯1916年创作的《一个艺术家青年时代的写照》具现代主义特色,是乔伊斯思想艺术发展的转折点。该作品摒弃传统小说的结构形式——即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而是大量使用了内心独白、时空交错、自由联想等意识流表现手法,以主人公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揭示了主人公从幼年到青年时代的内心世界。他于1922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全方位运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段,按照主人公布卢姆表面看来似乎逻辑松散的意识活动和自由联想,将其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其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描述了一个现代普通人一天内在都柏林街头游荡的故事。该部小说表现了现代西方人严重的精神危机,体现出浓厚的现代主义特色,而《尤利西斯》也被西方评论界奉为意识流的百科全书。1939年,乔伊斯晚年时创作的后现代主义长篇小说《为芬尼根守灵/芬尼根的苏醒》,表现的是人类历史中死亡与复活这一循环往复的中心主题,通篇梦呓语言,晦涩、难懂。
乔伊斯的“意识流”文学作品特色鲜明,小说的叙事过程均试图以“原样”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乔伊斯的“意识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在时间上过去、现在和将来时有交叉、时有重叠,恰当展现了当代世界和现代人的复杂景象,具有深远的社会。

三、乔伊斯“意识流”文学作品的解读——以《阿拉比》为例

《阿拉比》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第三篇,属于乔伊斯的早期作品。故事对一个男孩朦胧的爱的描述,倾诉了他对梦幻世界和理想世界的渴求,以及对社会目前状况的极度不满。下文将从意识的流动、梦想的幻灭、自然描写与社会描写的结合等三个方面对短篇小说《阿拉比》予以分析,以探讨乔伊斯“意识流”文学作品的社会。
3.1意识的流动:从现实遁入梦幻
乔伊斯很注重对内心意识流动的描述,也很注意谴词造句。在《阿拉比》中,乔伊斯只勾勒出一个粗犷的线条,少量平淡无奇细节的描写、对普通百姓的生活氛围和环境的客观叙述,充分表露其对社会的不满,并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抨击。

点赞:34363 浏览:158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