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思辨,顺应教育本真

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思辨”之“思”即为深思,“思辨”之“辨”意为辨明。思辨,能够去粗取精,能够去伪存真。举凡世间之物态与真理,皆于思辨而明识或通志。作为教育者,理应思辨,唯有思辨方能领悟教育真谛,唯有思辨方能顺应教育本真。
姑且回忆个人教育经历的些许案例,仅从案例角度发现思辨的过程。
片段一:课改之前《少年闰土》的教学
那应该是一个“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年代。凡为考试,题目范围大同小异,试题答案基本唯一,教参自然被教师奉为珍宝。那时的语文课堂,教师还是课堂的导演和主角,教师讲,学生听,听完背,按照教参来就没有错误。
课始,自然免不了向学生津津乐道地介绍鲁迅的称号和伟大的文学成就,然后就是这样的过程:
——课文可以分为几段?
——每一段可以概括为怎样的小标题?(如,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
——结合间断的指名读课文,教师开始逐一讲解:看瓜刺猹,反映了闰土的机智能干;雪地捕鸟,表现了闰土见多识广,聪明能干;海边拾贝、看跳鱼儿,说明闰土的生活丰富多彩。
——然后是“为什么‘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呢?”(这是因为作者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不满,甚至可能说到“封建”对人性的禁锢。)
——总结一下课文的中心思想。
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思想的禁锢”,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属于自我的理解、表达、交流、分享,只有被动的接受、机械的复制,就连教师也缺少了对教学的深思,只是在完成所谓的知识的挪移。
片段二:课改初期《少年闰土》的教学
那是一个“知识转变命运”的年代。尽管新课改已经举起了鲜明的旗帜,但在与社会思潮和课改观望心理的搏斗中还是略占下风。教师们还是不舍得放下手中的“权威”,还在“教本”上努力下着功夫。
——自由朗读“看瓜刺猹”的内容,说说少年时的闰土是什么样子,他是怎样刺猹的?
——画出闰土刺猹的有关语句,标出动词,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通过这一图景的学习,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
——依次学习其他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说说从这些内容中可以看出闰土是怎样的孩子。
——通过学习,你认为闰土对生活怀有怎样的情感?
——快速默读全文,体会一下,“我”在回忆闰土时怀着怎样的感情?
看得出,整堂课还是在“惟本而教”,所有教学过程中的理由设计一直指向的是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但值得庆幸的是,教学已经关注到了学生的阅读深思。这说明,教师已经开始深思,怎样落实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怎样在教学中关照学生的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语文学习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这一课程思想的主动辨识与落实还是比较乏力的。
片段三:研修期内《少年闰土》的教学
2012年10月开始的文化名师研修,为我们提供了研讨交流的广阔时空。在此,我们可以通过流、博客交流开展自由的研讨,这是需要挖掘深思力与辨识力的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因为,这种研修建立在同事交流之上,共同的话题,平等的研讨,学员们需要考证思想,斟酌语言,再加上思想高原期时专家的讲座,让我们真正站在教育者的高度去审视自己的工作,思辨也就渐次成为工作的一种习惯。于是,教学《少年闰土》便有了这样的设计。
——通过初读课文,我们认识一位这样的海边少年(出示外貌描写的语句),从这些描写中,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你喜欢闰土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读、思、议,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表达、交流,通过圈点勾画、批注体会语思辨,顺应教育本真由优秀论文网站www.808s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言。)
——作者喜欢闰土吗,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再读课文,说说你学习后的感受或收获,可以是内容方面的,可以是语言方面的,可以是写法方面的,也可以是情感方面的。
这样的设计是建立在思辨基础上的,包括对学生学习需求的深思、对教材处理的深思、对理由设计的深思、对学生学法的深思、对“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深思、对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深思、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深思、对学生情感熏染的深思……我想,这种对教学工作的思辨才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才是对“教育成功学”、“教育流俗学”的真正作用上的否定,才是教育的本真。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据此,教师就是耕者,他要据时而耕,据实而作,我们要能够在思辨中体贴人性,关注人生,勤耕力作,静待收获。做一个有深思力、辨识力的教师,这应该是教育的文化;从授受执行型教师到思辨创新型教师的蜕变,这应该是文化研修的力量。

点赞:13101 浏览:57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