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情感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情感教育能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把情感教育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切入点,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处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同时教学内容要注重情感的启导,选择恰当的启情点;再者教学策略的运用要灵活多样,使学生产生愉快情绪。从而激发学生的真情,使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客观与现实的态度的体验,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个体主观之间的某种关系。传统的教学重认知轻情感,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内心体验,历史教育界更多的是重视历史认知目标的研究,情感目标的制定含糊笼统,对情感目标的评价也有一定难度,结果往往只能以认知目标来代替情感目标的评价。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影响,用布卢姆的话来说,情感目标被“销蚀”掉了。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 当前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课程的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策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提出了如下目标:“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存活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可见,在当前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指内心体会和心灵世界的丰富。而情感教育它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所以,情感教育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挖掘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因素,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 。 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用情感教育来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切入点,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并丰富和改善学生的情感世界,推动学生的个性和谐全面发展?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教育教学的做法。
1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处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在历史教科书中,有一些本身就含有显性情感因素的内容,教师必须研究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发掘课程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并通过自己的加工、提炼把它展示出来,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影响,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的效果。如: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是帝国主义国家分赃的会议,我让学生在这两次会议里模拟瓜分世界的英、美、法、日和被瓜分的德、中等国。这样学生体验到“弱国无外交”历史教的屈辱感,更深刻理解战争发生的必定性。 有些学内容本身并不含有情感因素,这些教学内容怎么处理?教师也应尽可能地从外部赋予它以某些情感色彩,宣染情感气氛,让学生在接受这些教学内容时,也会感受到某些情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具体的实践中,对于这类教学内容的处理,我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策略:
1.1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学生的有关情感迁移到这类教学内容上来。例如,讲新文化运动背景时,为了突出民国初年在中下层民众中的两种主要思想倾向,我先很轻松地和学生说,“同学们,说说你最崇拜的人是谁?”理由一经提出,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纷纷争着回答,有现代知名的影视明星,有著名的封建皇帝及一些古今中外的政治家、有科学家或身边的一些熟悉的人等。当我在给予学生必要的肯定后,继续设问:“你知道民国初年人们崇拜的是谁吗?”在学生作了一番猜测后,我出示了下面一段材料让学生深思,“这是江苏第一师范学校的一份考卷,应考的有300多人,都是中小学生,考卷中要求考生列举崇拜的人物,列举崇拜孔子者157人,孟子61人,孙中山17人,……此外23人则无崇拜者也。”这么一段材料的出现后,学生在惊讶之余很快就归纳出了当时的两种思想倾向,而且学生记得格外牢,课后的检查结果证实了这一点。
1.2呈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人物轶事。在教学内容中,尤其是科技文化这一块,教师在讲述有关知识时,特别应注重将知识与人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赋予这些内容以情感色彩,使学生对这些知识产生亲切感。如上《文艺复兴》介绍“达芬奇”这个人物时,先从学生知道的画鸡蛋的小男孩引入,然后具体补充他偷尸体进行解剖的一种锲而不舍、刻苦钻研、坚定执着的轶事。通过这些轶事的介绍,除了激起学生兴趣以外,也是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唤醒。 在历史教学中,情感因素时时存在,情感因素对于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处理,把情感教育作为历史学科的切入点,要注意的是,所有情感目标都应该是学生,亦即《历史课程标准》中所指向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能也不应该是教师。所以,我们在目标的制定上,既要把握整体,从全局出发,认真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情感教育的内容,使之形成一定的体系。如汉时苏武饮雪吞毡、宋时岳飞精忠报国、元朝文天祥气贯长虹、明代戚继光抗倭、近代林则徐虎门销烟、谭嗣同快哉赴死等,都是在国难当头之时,或为国御侮,或抗争不屈,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从古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直到中国人的“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形成了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又要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不同,有计划地制定出不同阶段的情感目标,使之与相应阶段的认知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在教学的实践中有机地融为一体。
2教学内容要注重情感的启导,选择恰当的启情点。
要使情感教育成为中学历史教育的切入点,选择恰当的启情点至关重要。启情点就是能启动学习者情感的历史事实。它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基本环节,也是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的前提。作为启情点,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史实,也可以是史实的某个侧面,更多的情况下,是把一个历史事实最能激发情感的某个方面确定为启情点。如介绍司马迁与《史记》时就可以这样讲:“司马迁在遭李陵之祸后,身心俱损,也曾萌生过死的念头,但当他想到孙膑在身受取掉膝盖骨的酷刑后依然矢志不渝,完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屈原在屈辱流放中仍忧国忧民,写古不朽的诗篇后,他毅然决然地倾尽全力,写了这部经典之作。”这样,我国史坛巨星司马迁百折不挠,奋笔疾书的崇高形象就会自然地呈现于学生面前,这怎能不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呢?当然,同一个史实,启情点不同,在情感教育上的作用不同,适用的对象也不同。如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杰出贡献,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很好材料。但教材中充满了数字,内容抽象枯燥,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时就必须巧妙选择启情点,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点赞:26923 浏览:12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