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教育不是技术活

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美国电影《死亡诗社》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在诗歌鉴赏课上,约翰·基廷老师要求一个学生站起来朗读教材的序言部分。那里面提议可以引入数学坐标系统来理解诗歌,把一首诗歌在艺术上的得分标画在横轴上,把诗歌主题的重要性的得分标画在纵轴上,然后两者相乘,计算出覆盖面积,最终以所得面积的大小来判断一首诗的优劣。基廷老师认为这种把诗歌量化的观点是“狗屁”,因为这是在谈论诗歌,而不是安装水管。于是,他倡议全班学生动手把自己手中教材上那一页撕掉,后来干脆要求把整章序言部分统统撕掉。
基廷老师为什么要让学生撕掉那些教材呢?因为教育不是一个纯技术的活。
曾有一位教师给专家留言:你能在教育思想的引领下为一线教师做点实事吗?如写写教案、制作一些课件、搜集每年的中考试题、指导一线教师如何复习等。这位教师的观点在基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许多教师在听专家报告、参加教师培训后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认为教育情怀是空洞的、毫无价值的,他们需要的是能提高成绩的实在的东西。他们需要技术上的指导和提高,因为他们的目的就是专业技术职务的提升。如果哪位“教育家”能够写出一本教学技术上的《九阴真经》,那一定会很快被抢购一空。
我们知道,好的教育技术可以使教学更轻松、更便捷。如思维导图在教育学中的应用,可以让教师方便地进行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变抽象的思维过程为具体形象;又如心理学中的各种量规的操作,使一些不可触摸的教育理由变成了可以分析的数据,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可以看得到的参考。
于是,就有人把教育技术的功能无限夸大化,把一切教育理由都寄希望于教育技术的提高,各种量化也越来越多地蔓延开来。教学过程要量化、教学结果要量化,甚至一堂课的评价、一位学生的成长、一次学生理由的转化也要用量化的策略。当我们的教育引入了越来越多的技术时,教师变得越来越累了。当我们关注的是越来越繁复的数据时,当我们只是通过数据去判断教学时,当我们只是依靠数据就判断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时,我们其实离教育的真相越来越远了。
技术提升的确有助于教师反思和提升,但教育绝不只是一个纯技术的活,因为教育的对象不是没有生命的物品,教师不可能用同一个优秀的“模子”造就出全部一样的优秀人才!
可以说,在名校林立的当下,各种“模式”层出不穷,但“模式”成功复制的案例我们却闻所未闻。为什么呢?因为教育的成功绝不只是依靠技术,技术的背后有更高层次的东西,那就是教育的情怀。可以说,如果一味追求技术而舍弃情怀,那就丢失了教育的魂。
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生命的人,是有思想的人,所以,教师必须要有教育的情怀。因为我们要传递的,不只是知识,更是思想;我们要塑造的,是生命,是灵魂。造的,是生命,是灵魂。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3257 浏览:10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