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价值取向与革新

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现如今导致培养目标发生转变的主要理由是由于社会新人才取向的形成,我国高等教育新繁荣培养目标价值取向的确立,具有一定的重要性。要使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取得创新,务必要加强教学改革,教育及教学观念的转变。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创新
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需求取向必定导致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变,因此必须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教育一定要推动教学改革,转变教育及教学观念,积极创造条件,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由学科为中心向学习者为中心的转移。提高我国国民的素质,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教育的作用功不可没,尤其是高等教育。所以,学校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放眼于时代背景中去考量,它所体现得是,一个时代对人才的看法,并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不断创新。

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

教育培养人是首要的,它培养生产劳动、科学活动等实践环节上,认识与主体相统一的人,如何做人及如何做事也是教育所涉及到的理由,例如人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修养和道德等。科技进步与时代变迁,使得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据此,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有以下两方面基本取向。

(一)不断学习和终身教育的价值取向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学习的重要性日渐突出,不去学习就可能导致被社会淘汰。要想更好的去适应未来社会,就不能忽视强烈的求知欲和不断完善自己能力的重要性。终身教育已经成为全球努力践行的教育理念。首先,人的追求性决定了人要接受终身教育,才使得人性不断追求完美。其次,时代的发展也迫使人要不断学习。因此,培养目标的制定,要始终以终身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贯穿其中.在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时,也要不断推动学生其全面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培养人才应注重个体差异

人的社会性属性决定了任何个人都离不开社会,离开了社会群体,便不能去体现出其自身的价值和贡献。个人也必须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做出相应的成绩。从人的成长过程来看,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易致使千篇一律的人才规范,从而忽视个体差异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培养个人能力,同时也不能忽视个体差异性。高等教育绝不能确立固定的人才培养标准。还依赖于他们自身的素质结构与后天努力。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才培养尤为重要,而人发展成才的方式及水平也是因人而异的,应该从个人的个性差异实际出发,满足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与创新

(一)实现综合性学科教育

目前高校的教学计划,以学科教育为主要方式,包括专业课和选修课。专业课得学习,一般都比较积极认真,为了提高在校成绩。而选修课并不会投入过多的时间,因为选修课通常都以考查,这就使得学生所接受的知识结构并不合理,现如今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也是高等学校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因此现在就脱离这个现实基础,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是不现实的。应该在它们之间找出一个切合点。如今,很多高校也意识到理由的严峻性,在使学生知识结构上更加合理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在职业技能、分析与解决理由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而充分得发展,使个性得到解放,更加自由健康发展,更好的实现学校的综合性学科教育。

(二)培养创新性人才

我国原有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文化及落后思想影响的制约下,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理论的教授、成绩的好坏,从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实践的体验、素质的高低。这其中包括单一的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课程结构的不合理性,知识传授和教学理念的落后,慢慢替代了创造,不求上进,这不仅阻碍了学生在精神上追求自由,而且无法获得广阔的知识背景,致使不能展开思维上的灵活性。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时代在不断的进步,科技也在不停的发展,创造对我们国家、民族而言,显得至关重要,这必须被教育界所认可和接受。因此,更多高校应该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力求实现创新性人才培养与发展。
三、结语
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层次都属于培养目标的范畴。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与改革,与高校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息息相关。然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全国乃至全世界任何一所高校,都无法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类型层次的人才,只能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从实际出发,确定人才培养需要的方向和层次。所以,高等教育只有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的教育体系,才能更好的实现适应新时代的培养目标。这其中就包括了课程的设置与选择、教学的内容与完善、教学的策略与手段、评价的标准与细等方面。因此,必须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的革新,建立健全完整的体制与机制,以此推动学校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的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不断提高并完善我国高校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水准,以面对受国际化影响的高等教育,所带来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与策略的研究与实践[M].武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张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杜朝晖,邱隽.基于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
[4] 李志平.本科大学发展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3).
作者简介:马丽娅,西安科技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赖雄麟,西安科技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点赞:26441 浏览:119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