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我国文学新演变与新挑战

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当下的文学,在整体上形成了持续活跃与异常繁荣的景象,但事实上又存有“繁而不荣,多而不精”的深深隐忧。
我从2003年起主持《中国文情报告》项目,十年来跟踪当代文坛的最大感受是,文学与文坛经过上世纪90年代商业大潮的冲击,以及新世纪以来网络科技的搅动,已与过去的面目大不相同,甚至发生了结构性的异动。
我曾经用“三分天下”描述这种格局演变,那就是以文学期刊为阵地的传统型文学,以市场营销为依托的大众化文学,以网络科技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还可换一个角度,从主要特点上来观察新,比如繁盛性、新异性、外延性。如果要做简要概括,那就是过去的文学主要是跟随主流体制运转,现在的文学则是追随市场运势游走。而且,过去的文坛是大致一统的,现在的文坛则越来越走向分化。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创作,不同的生产,不同的传播,都汇聚一起,参与进来。这使当下的文学,在整体上形成了持续活跃与异常繁荣的景象,但事实上又存有“繁而不荣,多而不精”的深深隐忧。

当下的文学目前状况,确实是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以亦喜亦忧的方式呈现着:各种写法多了,佳作力构少了;作品种数与印数增了,艺术质量与分量却减了;小说改编影视的多了,经得起阅读的却少了;期刊的时尚味浓了,文学味却淡了;作家比过去多了,影响却比过去小了;获奖的作者多了,能留下来的作品却少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文学与文坛看得见的变化,是作者队伍扩大了又庞杂了,作品数量激增又芜杂了,活动领域扩展了又混杂了,运作手段丰富了又杂沓了。而文学与文坛更深层次的变化,则是文学写作与爱好者带了不同的观念进入文学写作,文学生产与传播者带了不同的动因介入文学制作,而商业机制带来的出版市场化,信息科技带来的网络自由性,正给他们提供了条件与管道,并与他们在某些方面形成了文学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甚至利益共同体,使得文学从创作到生产,从营销到阅读,在文学的组织机制、生产机制与传播机制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异。因为这一部分生产力量的强力进入与不断磨合,过去的传统文学机制与体制,不说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也至少是变得面目模糊不清,与过去的一统性、计划性完全不同,明显地具有了多元性与混合性。
以上这些因素介入之后,所产生出来的理由,主要是文学的理由不再单纯、单一了,具有了明显的芜杂性与混血性。也就是说,主导文学活动和推动文学发展的,不只是文学自身的因素,还有资本与市场的因素,信息与传媒的因素。

总体上看,我们的文学创作是与时代同步前行的,当下时代的社会与文化生活,是充分多样与多元的。而现在的文学,领域扩大了,观念多元了,写法多样了,作品丰富了,不同代际的读者和不同趣味的需求,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作者和作品。文学在写与读、供与需上,达到的多样而深层的互动,这是前所未有的。但以为“多”和“繁”,一些更为主要的东西被遮蔽了。在传统文学领域,最为文坛内外人们所看重的长篇小说,在直面现实上有深度,在反思人性上有力度的写作,还不是很多见。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社会新变化与人们的精神新风貌,在近年来的小说创作中,不说一无所有,也是凤毛麟角。这种创作疏离现实,作家远离时代的情景,是不应有的,也是最该反思的。
还有就是在青年读者中影响甚大又在市场上极为流行的网络小说,要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玄幻与仙侠,穿越与后宫,要不是猎奇斗艳的惊悚与悬疑,官场与职场。这些作品不能说没有效用,但其效用主要在于满足人们的好奇与宣泄、实用与消遣的浅俗需求,难以起到引领读者认知生活、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而恰恰是这种低端性的文学作品,在社会文化生活中流传较广,在一般读者中影响甚大,成为当下大众阅读中的主体产品。
文学的生命力,既在于根植于生活,又在于作用于时代。而我们的社会现实,我们的这个时代,正如总书记强调的那样,是“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文学要对这样的现实发言,为这样的时代代言,这是时代赋予文学工作者的使命,也是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基本要求。

当前的文艺文化既缭乱又繁荣的目前状况的背后,是不同追求的相互交错,不同观念的交相汇流。而这样一些众多的追求与观念,因为市场化、媒体化的共同作用和暗中诱导,由向某些方面的不断倾斜,已经出现了观念上的混乱与生态上的失衡,甚至让文学从业者被种种功利所包围,心态发生种种变异。这些都会对精品力作的创作与生产,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比如,一些写作者耐不住寂寞与冷落,经不起催促与诱惑,经常不经打磨就急匆匆地推出实际上还是半成品的作品;而文学图书出版中的片面追求市场占有率,使得某些题材作品过于集中,少数名家无形中垄断图书市场和客观上霸占出版资源,新人新作很难浮出水面;一些图书舍本求末,粗粮精作,以奢华的外在包装掩盖空虚的内容,等等;另外,影视领域也理由成堆,名著重拍成风,恶搞流行,把拍“大片”完全等同于赚大钱,等等。总之,只求名利,急功近利,成了文艺领域里流行的通病与公开的秘密。
我们应当承认这种立足于某些“”的市场原则、媒体规则一定的合理性、有效性,但只有这样的只要赚钱的市场观、“娱乐至死”的文化观,显然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该有更高的与愿望诉求,那就是着眼于长远、对接着理想的价值观念,用一种更能体现人们的根本需求的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制衡文化市场和引领大众媒体。
我们的学术研究,一直在按部就班地发展,但缺少面向当下社会生活的针对性,以及介入当下文化建设的现实性。在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中,尤其缺少对当代经典作品的再解读、再阐发,更缺少对当代经典作家作品谱系的构建与维护。现代时期的“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当代时期的赵树理、孙犁、马烽、柳青、周立波等,都是在积极有力地直面现实中反映人生和审视人性的文学大师,其作品对于人们认识现实和揣摩人性有着经典性作用,对于我们的当代文学创作也有着重要的示范性作用。应该通过“重说经典”和“重温经典”,让他们进入当下的文学阅读,并影响当代的文学创作,而不是被那些流行的和肤浅的作品所淹没,所遮蔽,乃至被人们所忽视,被社会所遗忘。

点赞:15665 浏览:68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