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谈小学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理由

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语文来自生活,语文的教学应尽量地贴近生活。这一说法,为语文教学生活化做了最好的诠释。我认为,语文教学首先应该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学习语文也应该从生活中来,最终应用到工作生活中去。当前所提倡的“大语文观”也许就是这个意思吧。在农村小学,由于条件限制,学生们没有普通话语言环境,缺少课外读物,造成了对语言文字学习与理解上的更多困难,学习效果远远不如城市的孩子。要解决这一差距,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教学中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
下面谈谈我在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的一些认识与做法。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依据

1、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化的高度统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思想上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之一就是要能结合语文生活中运用语文以及其他各种自然科学知识。
3、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论断。他认为,人的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教育过程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长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转化的过程。

二、开展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课堂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注重知识传授,技能的训练,教语文课,就应该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使语文教学不会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尽量让教学回归学生们熟悉的现实生活。
1、走访观察——充实自然知识,帮助理解课文
小学课文中的一些人、事、物虽说有很多是学生所见过、想过或者甚至是亲身经历过的,但由于之前并没有带着明确的目的性去观察了解,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建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就算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往往也会由于他们熟视无睹而知之甚少。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火烧云》一文时,就出现了这种情况。照理说,日落时晚霞是每个学生看过无数次的自然现象,可是让学生们描述时却是空洞而语句贫乏。我布置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带着理由去观察,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学得兴趣盎然。教学后再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各种天象地貌,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2、排练表演——再现情景,帮助掌握内容
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借助生动的场景,逼真的声音,鲜明的画面,音乐的感染,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现象,使学生有如亲历,在亲历中受到感染,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帮助他们掌握课文内容,培养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通过排练、表演课本剧或在课堂安排表演活动,其效果是极其明显的。
例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时,教师让学生戴上头饰,分别扮演陶罐和铁罐,以课文内容为剧本,以课堂为舞台,组织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游戏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扮演:“铁罐”的同学,要做出“傲慢”“轻蔑”“恼怒”等神态的词语;扮演“陶罐”的同学要注意“谦虚”“争辩”等语气神态,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陶罐的与人为善,宽容大度和铁罐的傲慢无礼,恼羞成怒的认识。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在生活大课堂中教学

曹雪芹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要想学好语文知识,仅仅在课堂上是不够的,在生活中才能学到真正而有用的语文知识。
生活是学习的源泉,能否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观察、感悟、积累,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败。只有结合生活现象,引导学生深思,通过讨论交流、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等生活途径,让学生与生活接触,去了解社会,我们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写日记,教会学生从日常的、普遍的生活现象中悟出深刻的道理。有多姿多彩的社会事件中联想到美好的生活。例如,2003年10月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5号”成功发射并回收,这是举国上下都为之欢腾的大喜事,我通过让学生收看转播,在日记中写下见闻感受,在全班交流。后来我发现这是一学期以来指导最少,效果却最好的依次习作。实践证明,能在生活中进行学习,才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概括地讲,应该在以下3个生活中学习。
1、在家庭生活中学习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环境,也是最富含教育资源的场所。父母是儿童的最早的老师。我们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开小店的,可以让他们多接触商品,了解其性能特点;有的学生家长是种水果的专业户,可以让他们观察了解果树的生长知识,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学起来既不费力又有效果。
2、在学校生活中学习
学校除了上课外,更多的时间在课外。课外的时间有丰富多彩的事情,学生们在这里发生交往,发展了友谊,学会了沟通与交流。让学生把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引入到学习中来。例如:互相帮助、爱护公物、认真学习、尊师守纪等,都是学习的良好资源。
3、在社会生活中学习
新一轮课程改革最为让我心动的就是教学贴近、联系了社会生活。社会是一道广阔的风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我组织学生当“文字规范小检查员”,寻找社会中不规范用字现象,让学生扮演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通过自己组织环保小队,开展调查研究,做公益劳动等。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还培养了环保意识、公益心理,进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只要能留心,我们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点赞:21396 浏览:95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