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小议如何抓好高年级阅读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就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所以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学生策略,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基本环节,阅读教学在小学高年级课堂教学中占很大的比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实际,谈谈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阅读教学重在抓“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由于每个人的思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生活经历及情感体验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感受”。但当学生接触一篇新课文时,必须在“读”字上下功夫,“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堂语文课,学生对课文没有读通,更不用说理解课文内容了。所以,我认为,针对一篇课文,首先必须要求让学生读通、读顺、读懂。读顺,就是要做到文从字顺,即能流利地朗读。读懂,就是我们常说的引导学生,与课文中的人物或事件以及作者对话,让读者融入其中。读贯穿在整个阅读教学中,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读的方式很多,如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分组读,默读,分角色读等。结合阅读教学采用哪种方式应根据教学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但必须切实加强感情朗读和默读的培养。对于一篇新课的阅读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

(一)让学生初读,扫清课文的字词障碍

无论是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都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好的同学在课前预习时已经把课文读得很流利了,有的同学甚至到了能够熟读成诵的状态。但对于基础稍差一些的同学来说,往往学习自觉性比较差,课前预习这一环节落实得不好,这时教师如果对他们放任不管,学生只会越来越糟。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还是要紧紧抓住初读这个环节,学生可以默读,也可以大声的朗读。在读的过程中,梳理出自己不会读的字、词,查阅字词典,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给予相应的指导。初读主要通过语言文字感知课文,对课文产生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如读《索溪峪的“野”》,学生初读后就应该留下这样一个初步印象,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

(二)在组内互读,理清课文层次脉络。

进行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给学生提供一些多读的空间,学生在自由读的基础上,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了梳理,这时,学生在自己小组内互读。一是学生之间互相检查初读的学习情况;二是要让学生在听组内成员读的过程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段落,用笔做上标记,以便成员之间互相帮助解决。以课文《穷人》为例,由于课文篇幅比较长,学生在把握课文的层次脉络上就会感困难。本文重点是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所以学生在组内朗读过程中,要注意一些描述性的语段,课文开头对天气的描述,要读得低沉而缓慢。人物的心理和对话,要体现人物的性格和不同场合的心情。如,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有害怕,也有自责,更有决断。渔夫回来后,桑娜与渔夫的对话,接着是强作镇定的叙述西蒙家的事,最后是如释负重地告诉丈夫已把孩子抱过来。这些都要让学生入情入境,感情朗读,体会出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学生在组内成员互读之后,圈画了自己不理解的一些字词句。这时,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组员在组内理清脉络,梳理层次,在组内互帮互学,在组内无法理清的内容,在下一个阶段解决。

(三)在班内抽读,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生在初读和组内互读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大致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时教师出示和课文内容有紧密联系的自学提纲,让班中读得好的同学示范读,其余同学在听读的过程中,围绕自学提纲,再次对课文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如,《穷人》这课可以设计这样的自学提纲:课文为什么会以穷人为课题?桑娜的内心矛盾在什么地方描写的淋漓尽致?本文写出了渔夫和桑娜的什么品质等。学生示范读之后,围绕自学提纲自主学习,有理由的同学在组内讨论,教师抽生到黑板讲解,有疑问的同学提问,学生解决不了的理由教师引导解决。

(四)思读课文,理解理由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带着课后深思题中的理由,边读边深思,边深思边讨论,理解文章的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理由(包括写作特点、中心思想等)。这一程序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对提出的理由,要引导学生在读中加以理解,通过多读有关的句、段去领会。

(五)精读课文,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进行品读

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议思练,理解内容,反馈校正,加强理解,熟读识记,巩固吸收的过程。一篇课文的重点句子在课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优美语句读通,并仔细体味所表达的意思,读懂一篇课文就迎刃而解了。以第十一册《山中访友》为例,教师要让学生抓住这些句子反反复复品读。①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让学生弄懂“撞了个满怀”形象的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②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把“老桥”比喻为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老桥默默奉献的精神。③走进这片森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④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枝叶,在年轮里旋转。流淌。⑤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学生抓住了这些关键句,就把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也就在情理之中。

二、阅读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深思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理由,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一)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深思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时总会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果不会边读边深思,就不会有良好的阅读效果。在教学《草虫的村落》一课时,课文的许多地方都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如,“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有些同学通过读书,就问我:老师,它们对视良久,这两个甲虫是什么关系呢?在这深情的对视中,它们互相在倾诉什么呢?学生的这一问,好多学生都纷纷作了回答,有的说,这是它们爱意的流露,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的回答,这是一对亲密的夫妻,妻子为丈夫的凯旋归来感到骄傲。从学生一系列的回答中,使我看到了“学生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把主动权交给他们,不但会发现解决许多理由,而且会逐步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二)养成联系上下文阅读的习惯

课本中有许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单独把它们抽出来理解,学生往往会有困难,但如果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仔细琢磨一下,就能够确切的理解。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囫囵吞枣”一词,学生查字典知道它的意思是:“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的笼统接受”。如果学生能联系上文读一读,就可以知道是我在读书是的一种态度,以及伯父对我的教育。

(三)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习惯

小学语文课本内容十分丰富。许多课文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有的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理解会有一定困难。如《草原》第二自然段中有这样一段话:“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见到过草原,对“洒脱”一词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有的学生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在草原上行驶不必像在马路上一样,还得看红绿灯,还得受的限制,可以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约束。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体会出“洒脱”这个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四)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学会用汉语拼音等两种查字典的策略,能根据读写的需要比较熟练地查字典、词典。”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学生阅读教材、课外书更是离不开工具书的。试想,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通过预习,认真查阅工具书,解决了阅读中的疑难理由,不是最典型的主动求知吗?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借助工具书理解了疑难理由,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不就是找到了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吗?

三、阅读教学,要注意抓好读和写之间的联系

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整体理解了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抓住文中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人物品质。如教学《少年闰土》一课后,通过让学生勾画,朗读描写少年闰土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特点;二是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思想感情变化;三是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这样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少年形象就跃然纸上。在读的过程中学习写作策略,如果每一课都能扎实训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生的学习,从学生的思想出发,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着想,引导学生阅读,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让学生在阅读中畅想,飞向更高远的蓝天。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六年级语文教师用书》

点赞:33718 浏览:156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