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关注教学实效性 发挥教师引领意义

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实效性的核心理由就是教学的效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生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和尝试。

一、对教材要做到成竹在胸

教师走上讲台之前,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对即将讲授的课是否已经准备得胸有成竹?这就像指挥员组织一场战役前精思细想的运筹,像手术师进行一次大手术前对方案的反复推敲,像工程师开始一项重点工程前条分缕析的论证,来不得半点马虎。
教材是一张帆。作为舵手的教师,得熟知它的特色,把握这张帆的每一个微小的性能,懂得怎样做方能使这张帆扬得遒劲,娴熟地驾驭它飞速驶至预计的港口。学生是被带的士兵。作为带兵的教师,对每一个教育对象的心力、智能、性情、短长要一清二楚如数家珍,方能指挥他们通过各自艰苦卓越的跋涉,先后到达指定的峰峦集合。
教材,教学的原材;课本,授课的根本。我们常说要吃透教材,就是要对这知识的母源有追本溯源的探究,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著名特级教师斯霞备《小青蛙》一课时,对小蝌蚪“先后长出四条腿”才“慢慢丢了长尾巴”的说法不甚了了,便几次向生物学专家请教,直到弄明白青蛙是先长出两条后腿,后长出两条前腿,尾巴慢慢缩进,而不是真丢了,这才感到胸有成竹了。
讲课一分钟,备课数年工。备课不仅仅是研究教材、大纲,阅读有关资料,写出完整的教案,还是一项无止境的博采厚积活动。教师要始终坚持读报刊,关注学术动态,搜集教育资料,广泛观察实验,拥抱整个精神世界多姿多彩的创造,广为摄取,大海淘金。苏霍姆林斯基讲到有一位教师上了一堂“使听课教师们都着了迷,甚至连记录也忘了写”的课。课后问这位教师花了多长时间准备,教师回答说:“我准备了一辈子。”一句答话,敞开了一扇奥秘的窗口。潺潺小溪,贵在终年不息。汩汩山泉,功归岁岁奔涌。当今个别教师以为驾轻就熟就不必备课,数年一贯制的教案照本宣科,实在是教坛的一种自我窒息。

二、多思与多练同步进行

“练”对于学生来说,如同雏燕试飞、幼儿学步一样要紧。把知识印在记忆的心屏上,再化作推动能力之车的动力,全凭“练”来铺路搭桥。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离不开练的环节。语文课的朗读、默记、听写、练笔、作文,数学课的口算、解题,体、音、美课发现美、创造美、发展美的训练……扎扎实实地练,方方面面地练,千变万化地练,人才之树的根、干、枝、叶方能一起发育,茁壮成长。不练,记忆力的仓库不丰不实,观察力的镜子不清不亮,思维力的钻头不锐不快,想象力的翅膀不张不振……练,为深思增添了风火轮,多思与多练要同步而行;练,为讲授安上了飞毛腿,精讲和精练是一对好兄弟。
(一)练求多
没有一定数量的突破,就不会有质量的飞跃。多练才能由懂到熟,熟能生巧,巧能升华,知识的潜能方可转化成能力的动能。
一位教师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他的孩子原在农村小学读书,每每考试都是把着头旗不放。想不到,一转到市内,孩子一下子黯然无光了。作为教师,他对孩子循循善诱,细细询问后得出结论:这是村小课堂演练少、教学密度小所致。于是,他担起家庭教师,训练快速应答,每晚向孩子抛百余道智力口答题;练习紧迫书写,周末搞一次大题量语文、数学测试,认真记录下孩子在哪思维打误,书写迟疑,之后再专练哪儿。两个月后的考试,奇迹出现了:孩子反应之快,令教师和同学震惊,总分居全班第二……这个事例似一面镜子,映透出多练、苦练、反复练的内功。
(二)练求精
精,指练的内容典型。笔者认为,类型是路标。练透了一种种类型,就等于找到了解题的一个个路标,那就不愁山重水复无路可走了。如果教师都能做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精练,就会极大造福于学生。北京特级教师宁鸿斌精心设计练习题。他只选“他什么都会”5个字做标点练习。先把5张字卡依次摆在板槽里,让学生填标点。“他都会什么”——学生填上问号。“他什么都会”——填上句号。“什么他都会”——填上叹号。“什么 他都会”填上问号、叹号两种标点符号。这样的精练,哪个学生不受益呢?
(三)练求早
智力的早期开发,说到底是人的能力宝藏的早期开发。一旦错过了最佳开发期,再强化的训练也难免落入“临崖勒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的窘境。
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良好品德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身心素质、审美素质等,都要在这一黄金时期打下基础。早期的训练能拨动起趣味的童心,早期的收获透露着稚嫩的捷报。我国古今大家学者,如12岁写就《滕王阁序》的王勃、16岁推出《离离原上草》的白居易、19岁捧出《女神》的郭沫若,无一不得益于早练之力。在知识更新迅猛的今天,要把学生知识的“五线谱”转化为能力的“琴音”,“练”的琴弦一时一刻都不能停。

三、教师要增强随机应变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开刻板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的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手段并正确地加以运用。”教学对象的独特性,决定了教师须有一定的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具有个体思维的人,这就导致了每一个课堂都不可能是完全根据教师的预计完成的。
笔者曾观摩一堂语文课《金色的鱼钩》。女教师感情悲切,学生泪光闪闪。突然,一位学生大声问道:“老师,老班长怎么不吃巧克力啊?”气氛一下子变了,有轻笑的,有低语的。只见女教师微微含笑说:“她提的理由很有趣儿,那老师就先说说巧克力。它属于西班牙,英文音译,西方以可可豆为主要原料精制的高级营养糖,含脂肪多,有浓郁的可可香味。我国解放后才引进制造,老班长能吃过它吗?”“不能!”“对,老班长和红军战士当年吃的是草根树皮,才换来我们今天吃巧克力,为此,我们能忘记这些烈士吗?”“不能!”丰富的知识,信手拈来;气氛的收拢,天衣无缝;感情的起伏,经两度激问赢得深层次的升华。在场的老师无不暗称其妙……
急中生智,随机应变,灵活巧妙,是教师一种必备的智力品质,像绿叶必备光合作用、花儿必备授粉功能一样。因此,你能为教材科学地设计授课方案,你是否能为众多有差异的学生设计准确的学习方案?你能科学地编排知识传授程序,你是否能准确地编排如潮起伏的思维程序?你能娴熟地过滤你的教学思路,你是否能洞察受种种作用制约的变化无穷的学生心路?即或你讲授的是多年来几次讲过的同一个内容,课上新变化也会如细雨过后林中的鲜蘑那般层出不穷,需要你不断调整方位。面对瞬息之变,你只有一条路:以变应变!以渊博的学识为依托,以经多见广的磨砺为前导,以敏锐机灵的悟性为翅膀。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提高课堂的实效性,需要我们去探索,去总结,在实践中改善课堂教学的策略,让课堂充满活力,增强实效。追求无止境,探索无穷期,让我们一起作教坛不懈的探索者吧!
[参 考 文 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余文森等.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符 洁)

点赞:16465 浏览:7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