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高校支出管理与支出效益与评价

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高校系非营利组织,支出并非越少越好,支出少尤其是教学、科研支出少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违背高校的宗旨,因此,高校的支出效益是保持合理的支出结构、收支平衡、将钱用好(用在教学、科研等核心业务上)及必要支出有充足的经费保障。高校扩招以来,师生规模不断扩大,支出配置的速度却没有跟上规模扩大的速度,支出不足与支出浪费并存,支出规模和结构不太合理,支出缺乏效益等理由影响了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秩序。因此,系统研究高校支出,以指导高校将有限的经费花好,具有。

一、高校支出的规模、结构与水平分析

2003-2009年76所高校中,大多数高校的总支出都在30亿以下,年总支出高于40亿元的只有少数几所规模很大的高校。各年的总支出从2003-2008年一路上升,从2003年的6亿元到2008年的18亿元,2009年降至不足16亿元。各类中都经历了与类似的变化(2009年下降),综合类最高,通常其规模最大,支出相应最多,其次是理工类、师范类和农林类;财政类、语言类、艺术类和医药类高校通常规模较小,支出相应较少,最低的是艺术类。
2003-2009年76所高校生均总支出中,大多数高校的生均支出都在6万以下,高于10万的只有少数高校。各年76所高校生均支出上逐年上升,但2009年急剧下降,2003-2007年基本维持在2.5-3万之间,2008年增值5万,2009年跌至4万(见图1)。各类中,2007年以前最高的是语言类,2008-2009年最高的是艺术类,综合类通常排第

三、理工类排第四,师范类排第五,医药类最低,农林类和财政类(见图2)。

支出结构有纵向和横向两种分类。支出的横向结构按内容划分,各年有所不同,主要是公用支出逐年细化,2003-2006年分为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三类;2007-2008年分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四类;2009年分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五类。由于高校支出的横向结构逐步细化,故分年计算支出项目比重。工资福利支出从2003年24.4%降至2009年19.2%;商品和服务支出是最大的支出项目,由于该项目逐步细化,所以比重从2003年60.9%降至2009年的36.1%;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从2003年的14.8%增至2009年17.6%;其他资本性支出只有2007年至2009年有数据,2008年占44.9%,2007年也占16.4%;债务利息支出只有2008年和2009年有数据,都未超过2%(见表1)。支出的纵向项目各年没有变化,因此计算2003年至2009年7年的均值来分析其结构。事业支出是最大的支出项目,最高的医药类占92.8%,最低的师范类也占80.1%,事业支出主要用于教学、科研等核心业务,该项目比重高说明高校的支出突出,结构基本合理;结转自筹基建是第二大支出项目,除医药类不足1%外,其他类都在10%以上;其他支出项目比重都不足1%,尤其上缴上级支出各年均为0,倡议新会计制度修订时适时取消该科目(见表2)。

三、高校支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为了加强支出管理,提高支出效益,本文从高校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发现支出分析突出以下理由:(1)支出构成分析和优化。找出不同高校经费支出结构的差异,判断什么样的结构比较合理(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比例合理;确保学生培养成本的比重,保证学生培养质量;人员支出比例合理)。(2)某些日常支出(如供水)有无节约的余地;与教学科研无关的支出(离退休支出、家属补助支出等)占多大比重,是否可以社会化解决。(3)教学的最低保障程度及确保最低保障程度的策略。经费保障程度指拨款、学费占学生培养成本的百分比。财政收入的公平性主要看能否满足各校最基本的支出,以保障教学质量,防止高校之间贫富差距过大。(4)高校支出的预算遵循程度。高校应按规定的渠道,分别列支,按收入情况统筹安排,各项支出是否按进度进行,是否按规定的标准、用途进行。由于没有各校的预算数据,本文对此没有分析。(5)目前教师待遇随意性大,支出由各校自主决定,地区和高校之间差距大,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待遇分析,参考国外标准,将教师收入差距制约在合理水平。
依据这些实际理由,结合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从支出构成、支出效率和经费保障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为了使构建的指标体系全面、科学和可行,本文分三步筛选指标:从现有的文献中广泛搜集高校支出管理与支出效益方面的指标,按支出构成、支出效率和经费保障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整理,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从而确定第一版40个指标;然后请高校财务方面的专家,从实际管理要求出发,对初步指标进行筛选,从而确定第二版30个指标;最后多种统计分析策略(包括相关性分析、鉴别力分析、对被删指标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将第二版指标按照实际财务数据进行验证,筛选出第三版24个指标。(见表3)然后对教育部直属的76所高校的2003-2009年的支出明细表数据进行单指标分析。

(一)支出构成分析 具体为:

(1)教育事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事业支出-基本支出中的科研支出-专项支出中的科研支出)/总支出。教学是高校头等大事,一定要保证教育事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该指标能反映高校支出中多大比重用于教学,它越高越好。76高校该指标2003-2009年呈W型变动,最高的2007年占85%,最低的2008年不足60%。各类差异较大,医药类该比重最高,2007-2009年接近90%。语言类其次,2007-2009年略有下降,仍高于82%。2009年其他几类该指标都在上升,基本都高于70%,除了师范类只有65%外。如图3所示。
(2)科研事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基本支出中的科研支出+项目支出中的科研支出)/总支出。科研是高校仅次于教学的职能,既要充分保证科研支出,又不能唯科研,挤占教学支出。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定位(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教学型、研究型)来确定科研支出所占的比重。76高校2003-2007年该指标一路上升,从11%上升到18%后,2008年降至12%,2009年回升至17%。各类中,理工类最高,各年基本在15%以上,2009年高达23%,其次是农林类。综合类、医药类和师范类居中,基本高于10%。其他几类基本低于5%(见图4)。

点赞:6433 浏览:2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