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让课改唤回初中语文教学人文情感

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初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情感教育缺失严重,理由主要在于教师没能及时转变角色,没能端正正确的教学观念,没能教给学生更多更实用的学习策略。
【关键词】 课改 初中语文 教学 人文情感
不经意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已经整整九年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也已随之出台多年,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情感教育却依然严重缺失。理由何在?
首先,我们绝不否认课改的正确导向,也不否认课标中对情感教育的提法的确具有现实作用和紧迫性。然而,事实是,语文学科本身复杂的知识体系、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束缚,加之过重的意识形态结构需求,使得语文教学彻头彻尾变得索然无味!不难想见,当一群语文老师怀揣形形色色的心态走进课堂,不管他是儒雅内蕴还是意气风发;不管他是学富五车还是聊为人师;不管他是教学相长还是自弹自赏。每当他隐约意识到那些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理由,这时候,您觉得他能上出一堂洋溢、德才并举的“情感”课来?!
长此以往,语文教学将何去何从?是知难而退,甘心倒退回封建塾学教育的陈腐模式,还是迎难而上,继续课改的正确方向?
我也一样,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十二年,也一直受到上述理由的困扰,也屡屡因为教学中缺乏情感交流因素,课堂一片死寂而苦恼。
最近,偶拾夏沔尊先生的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①忽有所悟。
于是,我开始反思。

一、我的教师角色转变了吗?

在办公室聊天,老师们常说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因崇拜某一教师,因而对他让课改唤回初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情感相关论文由www.808so.com收集所教的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完全印证了孔子的一番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显而易见;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学习情感上起着无可替代、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点更是无庸质疑。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②。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言行举止已经潜移默化地起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语文学科之于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拥有别的学科难以企及的人文性。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本身对语文老师的人格素养就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老师作为这种人文精髓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当老师是以满腔热忱去面对浩瀚的语文知识,而不是味同嚼蜡般去面对语文课本时,势必使学生产生整体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教而化之”的目的!
反观自己,多年如一日,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心底的那道“师道尊严”的防线,从不深入学生,即使是上课也总是竭力保持与学生的距离,总想让学生来仰视自己,这样势必使师生缺乏了解,就谈不上让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产生多大兴趣,也更谈不上师生的情感共鸣了。终于明白,孔子为什么在讲《礼》时要让学生都围着他来听的道理所在了,起初觉得孔子有失体统,殊不知,这才是大智慧呀!
心灵的契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大良方。

二、我的语文教学观正确吗?

先来看看目前状况:
理论导向上,读了课标的老师都知道,初中语文学习的目标并没有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是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实践操作上,我们使用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重视情感塑造,既富于对社会、人生、自然的领略和感悟,又能集道德美、人情美、风景美于一体,实在是进行知识教学、情感教育的优秀篇目。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字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值,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时,会渐渐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纯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③
然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要在这一阅读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产生真挚的情感,达到纯美的审美境界,这几乎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伟业”。试想,一位十五岁不到的少年,经历极其简单,思维依然单纯。让他们天马行空般想象,让他们故作老成般体验,得到的,会有多少理性认识?而缺乏理性认识的审美,是不是偏离语文教学的本来目的已然太远?所以,在学生的这个审美认识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其所能,为学生做好积极创设情境的基础工作,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培养其审美能力,从而达到陶冶其高尚情操的效果。
实际上,当前的很多语文老师,包括我,在这一点上仍然做得很不足。是的,我们都会“授业”,都会“解惑”,甚至还可以“传道”(虽然对“道”的诠释历代都无定论) ,但光会这些,恐怕不能成其为一位当前基础教育所需的合格教师吧?!语文的本质是文学,文学的功能是促使接受者产生二度体验,这个二度体验,主要就是审美体验④。由此可见,如果语文教学不能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审美体验,就不能实现语文的基本功能。那么,过错在谁?
正确的语文教学,就是能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审美愉悦,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的教学。

三、我教给学生新的学习策略了吗?

众所周知,传统的语文学习策略就是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自然重要,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策略。
细心的老师在研读新课标时会发现,现在的语文课更提倡开放性的实践探究了,强调交流和沟通成了了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环节。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只有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其体验才会更深⑤。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由异质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以期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同样,初中学生囿于年龄、阅历、能力、心理等因素,不可能在小组交流中获得太多的东西,甚至可能无法很好地融入小组交流中去。这时候,老师就应当及时教给学生正确的交流策略,以使交流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事实上,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它要求老师能够心无旁骛潜心教学,多学习多探索,突破传统教法,教给学生新的学习策略。反观当下教育目前状况,真正视教书为“事业”而非“职业”者,恐怕并不多。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成为我们不求上进的理由,反而应该成为鞭策我们上进的内动力。综述之,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的确存在诸多不足,语文课的人文情感教育正渐行渐远,唤回语文课迷失的人文情感,是课改的初衷,也是老师们的共同心愿。
参考文献
[ 1] 《爱的教育》,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天津教育出版社;
[ 2] 《论语》;
[ 3] 《美学原理教程》,曾永成、董志强,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4] 《文艺心理学》,童庆炳、程正民,高等教育出版社;
[ 5] 《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巴班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

点赞:8852 浏览:33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