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让情感在语文教学中低吟浅唱

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摘要: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体,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挥情感的感染、迁移、调节等功能,推动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要努力发挥教师自身情感的作用,以情动人。其次,要创设富有情感的教学环境,以境生情。再次,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蕴涵的情感因素,以情。
关键词:情感 推动 教学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体,其性质与特殊功能决定了语文教学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阵地,文道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师、学生、教材是构成教学中认知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也是构成教学中情感现象的三个源点,而教材因素处于主导地位。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认识与实践,以教材为例,谈谈语文教师应如何运用情感功能,推动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发挥教师情感作用,以情动人

教师工作是一个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无私献身精神的工作,语文教师肩负着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更应潜心于本职工作,这种情感对学生有耳濡目染的影响力。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考虑的是如何教好自己所教的学科,而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情感对学生的影响。其实,教师的这种情感经情感的感染功能的作用,会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对教材冷漠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其所讲述的材料好像和学生之间隔着一堵墙”、“热爱自己学科的老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
情感还具有迁移功能,即一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去,成语“爱屋及乌”是对这一独特的情感现象的生动而典型的概括。正确运用这一功能于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态度。“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教学中,教师热爱、理解、尊重学生的挚爱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反映,继而又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功课上,这就是《学记》中所说的“亲其师必信其道”的表现。尤其是语文教师,要与学生接触交谈,一是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二是能推动教学中师生情感的交流,三是能使师生的知识、才能得到互补(课余交流可谓是开展语文第二课堂的形式之一)。
总之,情感的感染与迁移功能启迪我们:为师者要舍得进行“感情投资”,西班牙教育让情感在语文教学中低吟浅唱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理论家维夫斯说过:“教师的爱对优良的教和学能发生多么巨大的影响,是难以令人置信的”。

二、创设情感教学环境,以境生情

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就是调动学生感情,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为作品中的形象、意境、乃至情节、结构、词句打动,所感染,诱发其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深入理解课文。这方面,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发扬教学,建立良好的课堂师生关系。

学生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和各种需求的活生生的人。首先要运用情感感染功能,满面春风上讲台,以教师自己的快乐、饱满、振奋情绪来影响和引导学生的情绪,使整个课堂气氛充满应有的生气和活力,使学生敞开心扉,更好地接受新信息。若教师绷着脸,或表情冷漠,或忧心忡忡,或怒气冲冲走进教室,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气氛紧张,心理闭锁,阻碍新信息的输入。其次要爱护、尊重、理解学生,尤其是不可歧视后进生,为他们倾注更多的爱,给他们“雪中送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再次,根据“教学相长”的原理,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并虚心接受学生的倡议与意见。

二、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景中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往往既能紧扣课文内容,又能把学生诱导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之中去。如上“口语交际”《说“话”》时,我先讲述了“屠格涅夫一句话救活一个乞丐”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运用文雅、和气、谦逊的语言的重要性,然后进行听说练习。上专题《长城》时,先请学生谈谈自己心目中的长城,可以叙述有关于长城的成语、谚语及民间故事,然后提问:长城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既感受长城的伟岸,又激起了阅读兴趣。

三、重视表情朗读或学生表演,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朗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教师或录音磁带中进入角色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节奏,富有魅力,既能使学生“郁郁乎情生”,又能帮助学生引发兴趣,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能激发学生像演员演戏钻研剧本一样去研读课文,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情感。故语文教师要重视朗读,千万不可以滔滔不绝的讲解代替必要的朗读。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朗读的好教材。像七年级教材中《十三岁的际遇》一课,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定会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田晓菲的崇高理想与北大的学术氛围。其他如《沁园春·雪》、《古代诗词三首》、《最后一课》、等都很适宜朗读。另外,以表演的形式创设情境也不失为调动学生情感的有效策略。上《孔乙己》时,让学生表演一下主人公两次来咸亨酒店时“排”与“摸”的动作,便能理解主人公不同的心态,激起对摧残孔乙己身心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憎恨之情。上“口语交际”时,让学生自设正、反情景表演,是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的有效途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精心设计,使学生能自然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感情氛围,领略语文课本中蕴涵的美好情感,使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得到提高。

三、挖掘教材情感因素,以情

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把握并运用文章内在的“”,有目的地去激发学生在感情上与作品的共鸣,撩拨学生“入情”、“悟道”,从而发现并体验美好的情感,这是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的途径之一。具体操作时要做到:
(一)挖掘“情感”。1、要充分展示语文教材中的显性情感因素。如上《窗》时,在文章分析后,我以这样的结束语感染学生:诗人藏克家的诗歌《有的人》中有一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那位“近窗者”就是虽死犹生的人。学了本文,我们进一步懂得了人生的价值是什么。2、要善于挖掘隐性情感因素。如上《奇妙的克隆》时,在学生理解了克隆及文章说明策略后,我因势利导,插入了一段简短的谈话:科技要靠人类去创造。青少年是二十一世纪祖国建设的主力军,因此从小要爱科学、学科学,争取创造出具有更多新型事物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补充与课文有关的课外材料,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如《多收了三五斗》,不讲清写作背景,学生就不能感受作者对社会的批判,对百姓生活艰难的同情。另外,也可鼓励学生收集与课文有关的文字或图片材料。
(二)把握“形象”。托尔斯泰说过:“艺术形象是生动的感情力量的负荷者。”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要自觉地引导学生去了解、感受、把握众多的具体形象,使学生为形象所负荷的“生动的感情力量”所感染,或崇敬,或爱戴,或同情,或惋惜,或鄙夷,或蔑视,一一激荡于心。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替父从军的木兰,登上国际科学殿堂、一心回国的钱学森等。除人物形象外,还有其它可感的具体形象。茅盾笔下那力争上游的“白杨树”,高尔基笔下那敢于与暴风雨搏击的“海燕”,周敦颐笔下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等。抓住这些形象深入分析,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品味“语言”。文学是借语言来雕塑描写的艺术。秦牧语:文学是语言艺术。语文教师要以语言为切入点来分析处理教材,重点是引导学生赏析文情并茂的精彩语段、关键词句,体会蕴涵在内的深刻人生哲理与丰富思想情感。如教学散文《明天不封阳台》一文时,抓住“封”与“不封”来分析,让学生品尝人间最珍贵的心灵之美。上《白杨礼赞》时,应抓住能体现白杨树不平凡的三个方面(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气质)和揭示白杨树象征作用的自然段,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反复吟诵。《故乡》中的心理描写段落,《核舟记》中的末句“技亦灵怪矣哉”,《破阵子》中的“可怜白发生”都是体会情感的重点。
总之,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情感的感染功能诱发学生凭借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课文语言所提供的间接形象显现在自己的脑海中,让心灵参与进去,产生情绪体验的高涨,“沉醉在作品里面”,从而更深地理解课文。
(作者单位:江苏溧阳后六中学)

点赞:26020 浏览:118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