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古诗词“意境美读”教学之我见

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如何引导和帮助中学生进入“美读”境界,在诵读中取得理想的效果,笔者在实践中对“美读入境”作了探索。
【关键词】古诗词;意境美读;语文教学
【】A
苏轼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朱熹说:“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清代孙洙也有两句名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是一种为古今人们共同喜欢的读书方式,它对陶冶人的情操,帮助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颇有好处,特别是容情入境的“美读”,更使人受益匪浅。正如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要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一、让学生了解诗词风格

中学语文课本编选了不少古诗词,其中初中课本(语文版)里有61首,所选诗词,按表达方式分,有叙事诗、抒情诗、(说)哲理诗;按内容分,有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从风格看,有豪放、婉约、沉郁、沉着、飘逸等等。不同的诗词呈现不同的意境,我们教学时要以意境为中心组织课堂,酝酿情境,让学生披情入境,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引导学生声情并茂朗读

朗读是一种再创造,通过有声的语言体验作家思想情感,体悟诗词中的寓意。要达到声情并茂朗读,必须讲究重音、停顿、节奏、语气。重音起强调作用,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把加点的字读成重音,便强调了山间景色的清幽明净。停顿不仅影响语音的清晰,且关系感情的变化,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通过适当的停顿,使诗歌的意象更明晰。节奏就是指朗读的快慢。朗读慷慨激昂的诗词语速可以快一些,读起来铿锵有力,如读曹操写的《观沧海》。而朗读哀怨悲凉的诗歌语速要放慢些,如读杜甫写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用缓慢、沉郁的声音去朗读,才能把诗中表现的那份国破家亡的悲愁和沉郁顿挫表现得淋漓尽致。舒缓平和的诗歌,可以采用中速读,如《钱塘湖春行》《山居秋瞑》。语气则主要表现在四种高低升降的语调上。如:叙述多用平直调;表疑问、愤怒、激昂等感情的,多用高升调;表心情沉重的,一般用低降调;表夸张讽刺的,多用曲折调。作者在一首诗词中表达的感情并非从头至尾一成不变,所以朗读时,应根据内容的需要来调节语调高低、轻重缓急的变化。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应先做示范性朗读,也可以先让学生听相关的录音,然后才让学生自主朗读(齐读没有自主朗读的效果佳)。学生通过听教师的朗读而获得诗歌的美感,感情上就会与诗人“相通”“相应”。所以,学生所听的朗读要做到披文入情、声情并茂,学生才会受到意境优美的陶冶,才会有所感悟。

三、音乐伴读助人入境

所有的艺术都是相通的,所有的艺术都是表情达意的,音乐如此,诗词也是如此。听一盒感情与诗词内容较接近的录音(或磁带,或CVD、DVD,或电视广播),往往有催化感情的作用。教师根据音乐的节奏、音乐带给人的感受、音乐的意境去伴读诗词,学生通过听音乐、听范读,积极展开自己的想象与联想,把听觉形象和感觉形象变成一种视觉的形象,达到通感(心理学上又叫感觉借移)的效果。如教杜甫写的《登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可以配《二泉映月》的音乐,那如古诗词“意境美读”教学之我见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泣如诉的旋律所表现的那份凄凉、哀怨,与诗中诗人词人表现的那份天涯漂泊、老病孤舟、寂寞无聊的复杂感情和所处情境有相通之处。
教师朗读时,以音乐感引发学生审美感知,用音乐的意境去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是教育界所提倡的协同教学方式。配乐的朗诵,往往能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

四、辅以屏气凝神的默读

在审美感知的心理历程中,理解是心理主动性的开始,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知它。教师优美的语言的讲解、范读、音乐伴读等等,无非是想把学生引入瑰丽无比的意境殿堂,感受诗人的脉搏,但这些都只是催化学生想象与感情的外部因素。如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这显得更为重要。学生要真正地领悟诗歌意境,还有一个把教师的讲解变成自己的感受的过程。
朱熹说:“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又须识得里面骨髓。”据心理学家研究,默读无论在理解、速度、记忆效果上,一般都优于朗读。这就需要默读这个教学环节。因为默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深奥难懂的诗词消化和理解的过程;默读的过程,也是学生回味老师所讲,化零为整,对诗词进行整体把握的过程;默读的过程,还是学生深思、想象,并结合自己的某些类似体验,透过诗词表面,领会它的实质,体会它的精髓,感悟它的意境的过程。

五、倡导反复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吕叔湘先生非常推崇这种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进入作品意境的策略。他举例说,二十年代的老北大,有位教莎士比亚戏剧的美国女教师,上课时她和学生一起念,念完了,就问学生:“有什么不懂吗?”一个学生说:“这几个字我还读不懂。”她就启发她理解。所有文字疑难都扫除完以后,她就和蔼地问:“你们觉得作品写得好不好?”有同学说:“看不出。”她就说:“再念一遍,再念一遍。”她又和大家一起念起来。然后她又问:“全懂了吗?”可同学反应还不那么活跃。她又说:“你们再念,再念一遍。”于是又念了。就这么“念来念去”,同学们都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作品的氛围和意境中,深刻地理解了作品的内容。这种“念来念去”的策略是教学文学性课文,特别是诗歌的好策略,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阅读欣赏古代优美的诗词,如品尝醇酒,久而弥香;如饮清泉,沁人心脾;反复诵读,进入其情境,感受其意韵,将会有“诗不醉人人自醉”的美妙体验,教师通过学生“意境美读”,可逐步提高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编辑:龙贤东)

点赞:26269 浏览:119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