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用题教学方法

更新时间:2024-01-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应用题是解决实际理由的一类型题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应用题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理由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风。但由于它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解题过程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水平。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教学常常不得法,因此,应用题成为数学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理由。
关键词:应用题;多审题;多画图;多联系;多训练
一直以来数学给人的印象是一门抽象的、枯燥无味的学科,对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难以集中精神上好一节毫无情趣的数学课。特别是应用题的教学,它既是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以下是我在近几年来对应用题的教学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得出的一些做法。

一、多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细致审题,弄明白题意,是准确解答应用题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根据解题要求找出题中的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构建起条件与理由之间的联系,确定数量关系。为了便于分析理由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审题时可要求学生边读题边深思,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条件和理由或用线段图把已知条件和所求理由表示出来。
为了培养儿童细致审题的习惯,可把一些容易混淆的题目同时列出,让学生分析计算。例如,(1)图书室的科技书与故事书共3000册,科技书的册数是故事书的2/3,有科技书多少册?(2)图书室有故事书3000册,科技书册数是故事书的2/3,有科技书多少册?
题(1)中3000册为共有数,题(2)中3000册是一种的,因此计算策略不相同。经常进行此类练习,就容易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二、多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常用的推理策略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习惯于模仿教师和例题的解答策略,机械地去完成。因此,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推理策略,帮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至关重要。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常用的分析策略。
所谓分析法,就是从应用题中欲求的理由出发进行分析,首先考虑,为了解题需要哪些条件,而这些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直到未知条件都能在题目中找到为止。例如:甲车一次运煤300千克,乙车比甲车多运50千克,两车一次共运煤多少千克?教学时,指导学生口述,要求两车一次共运煤多少千克,根据题意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甲车运的和乙车运的),题中列出的条件哪个是已知的(甲车运的),哪个是未知的(乙车运的),应先求什么(乙车运的300+50=350),然后再求什么(两车一共运煤多少千克,300+350=650)。
综合法是从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出发,通过分析推导出题中要求的理由。如上例,引导学生这样想:知道甲车运煤300千克,乙车比甲车多用50千克,可以求出乙车运煤重量(300+50=350),有了这个条件就能求出两车一共运煤多少千克?(300+350=650)。
通过上面题的两种解法可以看出,不论是用分析法还是用综合法,都要把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理由结合起来考虑,所求理由是深思方向,已知条件是解题的依据。应用题是由条件和理由所组成的,应用题的条件是解答应用题的依据,而应用题的理由又是解答应用题的目标。学生怕解答应用题,理由是对应用题条件的理解不透彻,难找准理由,不会运用已知条件。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执果索因,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当他们形成良好习惯以后,解答应用题就会得心应手。

三、多联系旧知识,分析数量关系

数学知识是一环紧扣一环的,基础知识就跟高楼大厦的地基一样。基础知识越扎实,学习新知识就会越轻松;反之,就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基础知识就算再牢固,如果老师没有充分利用好知识迁移,进行适当的点拨,学生也不能融会贯通。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旧知识作为铺垫。应用题的教学更应该由学生学过的相关知识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步步深入,让学生有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应用题的体验。
如,在教学“一块三角形的玻璃,量得它的底是12.5分米,高是10分米,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平方分米玻璃的价钱是0.28元,买这块玻璃用多少钱?”时,我先让学生深思题目里面涉及哪些数量关系,经过深思很多学生就会知道首先是求出面积,接着才是计算价钱,要用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单价×数量=总价。接着再进一步让学生分清哪个是单价哪个是数量,这样这个理由解决起来就轻松了。不然,部分学生就不知道如何处置“0.28元”这个数量。

四、多画图帮助理解理由数量关系

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数与形密不可分。很多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抽象的,如果能让数形相合,就会直观很多。教师借助直观形象的图形,去引导、点拨学生去联想,促使他们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运用,迅速找出应用题的策略。
如,在教学“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尝试根据题意画一画数量关系线段图:
然后引导学生,从图中可以观察,可以得出后3天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的数量关系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时间
步骤1:先求前5天做好的工作量(75×5)
步骤2:然后用剩下的工作量(660-375)
步骤3:再用剩下的工作量与时间进行求工作效率(285÷3=95套)
对于应用题的教学,我个人认为除了以上途径之外,还有很多策略。只要适合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学习,就是行之有效的。
(作者单位 佛冈县水头镇中心小学)
编辑 董慧红

点赞:3211 浏览:9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