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控制要点

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后浇带是容易产生质量和安全问题的部位,如在施工过程中有些环节注意不到,往往会与设计初衷背离,给结构造成隐患,所以应给予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工程实践,对后浇带的施工控制要点进行阐述。
【关键词】 地下室;后浇带;混凝土
1727-5123(2012)03-010-02
后浇带是现浇钢筋砼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一种临时施工缝,是为克服温度收缩、砼收缩、结构不均匀沉降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的网站www.808so.com
可能导致不利因素而设置的。后浇带按作用可分为施工后浇沉降带、施工后浇收缩带、施工后浇温度带三种。
1 工程概况
某工程处于长江漫滩地区,是一个高层建筑综合体,呈“品”字型布置,由1、2、3号楼组成,是一个集办公、客房、餐饮、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综合物业,总建筑面积为136000m2;1号楼地上33层,高度约156m;2号楼地上20层,高度92.3m;3号楼9层,高度54.8m;地上裙房1层;地下1层,局部地下2层,地下建筑面积为28000m2,主要为设备用房、停车库及人防工程。地下室防水等级为一级,底板及侧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抗渗等级为P8,设计要求地下室底板、墙板和顶板均设置贯通后浇带,后浇带宽度为800mm,梁与基础底板的钢筋不截断,且增设不少于原配筋20%的附加钢筋,采用比相应结构部位高一级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浇筑时间为两侧构件浇筑60天后。
2 后浇带设置及防水的设计要点
2.1 后浇带间距设置。后浇带位置的确定十分重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99、《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等对后浇带的间距均作出要求,一般以40米为宜,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8.1.3 条:对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的情况,亦规定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同时参照《人民防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34-2004强制性条文的6.4.11条:工程口部、防护密闭段、采光井、水库、水封井、防毒井、防爆井等有防护密闭要求的部位,应一次整体浇筑混凝土。根据相关规范要求,为减小混凝土的收缩,以利于适当增大后浇带间距,从而避开人防密闭部位,该工程地下室部分的混凝土掺加了聚羧酸减缩、抗裂减水剂(掺量为胶凝材料重量的1.2%左右),该减水剂是在羧酸类接枝共聚物基体上,与具有减缩功能的特殊单元接枝而成的多功能减缩抗裂高效增强剂,具有降低水泥基材料早期水化热和减小水化放热速率的功能,可显著降低混凝土内部毛细孔中液面的表面张力,从而减小混凝土收缩,混凝土28天干燥收缩率较萘系类高效减水剂降低约30%,较大提高了混凝土的抗裂性能。经与设计商定,该工程按照地下层数的不一,为解决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和混凝土温度应力,将地下室及裙房划分为8个区,地下室后浇带间距设置为32.8~68.3m。
2.2 后浇带防水做法。《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2002第4.1.9条:防水混凝土的施工缝、后浇带、穿墙管道、埋设件等设置和构造,均须符合设计要求,严禁有渗漏。一般后浇带的防水做法是两侧做成企口形式以及在板中设置遇水膨胀止水条,板底外贴止水带,但是企口形式施工难度较大,在底板钢筋较多的情况下,施工缝不易处理,人为干扰因素较多,遇水膨胀止水条不易固定,且如在浇筑砼前遇水膨胀即会丧失止水效果,板底外贴止水带容易受到砂浆的污染而不易清理干净。因此,与设计研究后,该工程地下室后浇带防水做法为在底板(板厚均大于等600mm)设置中埋式钢板止水带及板底增加防水卷材附加层来保证后浇带处的钢筋混凝土的防水效果。
3 后浇带留设的施工及保护要点
3.1 后浇带隔断做法。该工程后浇带采用钢丝网做隔断,由于钢丝网较软,必须采用钢筋支架支撑,钢丝网与钢筋支架绑牢,并在50mm保护层露口下方遇底板纵向钢筋处将下翻网片剪开,以防止因钢筋下部缝隙较大引起漏浆而造成混凝土不密实,影响后浇带处的防水效果。
3.2 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浇筑要点。采用钢丝网模板的垂直施工缝,在混凝土浇筑和振捣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分层浇筑,尤其在止水钢板处的浇筑需密实,且待混凝土沉实后方能进行上层的混凝土浇筑,防止钢板下混凝土存在空洞或不密实而影响到混凝土与钢板的粘结性能。
为了防止混凝土浇筑中水泥浆流失严重,浇筑混凝土过程中控制振捣棒宜离钢丝网片在300mm左右,避免强振及贴边振捣,并且严格控制振点间距在400mm左右。在两侧混凝土浇筑完毕初凝前,需用高压水及时清理后浇带内的浮浆,水清理不动的浮浆及时用长钎捣碎,这样即使有一些松散、松动的积沉物,以后清理起来也比较容易。
3.3 底板后浇带的清理及保护方法。如后浇带内的积水不及时抽出,积水不仅会造成钢筋的锈蚀,时间久还会在后浇带混凝土接缝处的混凝土表面形成一层泥膜,从而严重影响到新旧混凝土的结合。但是,底板内密集的钢筋不仅不易放置水泵抽水,后浇带下不平整的垫层也会造成多处积水不易清除。为便于后浇带内的杂物、积水等能够清理干净,根据一些施工经验,该工程在底板后浇带下设置了与后浇带同宽,且标高比底板底低约100~200mm的沟槽,沟槽向两侧做泛水,并在后浇带排水端头部位砌筑集水井,集水井上方的后浇带钢筋割断后放置水泵,用来抽净后浇带中的积水。
为防止底板周围施工积水流进后浇带内及混凝土、砂浆结块等建筑杂物大量堆积在后浇内而污染后浇带,在后浇带混凝土未浇筑之前,需在后浇带两侧50cm宽处,用砂浆做出宽5cm,高5~10cm挡水带,上口采用竹木盖板进行全封闭保护,盖板两边比后浇带各宽出50cm以上。
3.4 顶板后浇带模板支撑的设置。后浇带往往设在跨中1/3处,后浇带混凝土没有浇筑前只有钢筋相连,有些工程往往在后浇带未浇筑前即拆除模板支撑,或者采取先拆后顶的措施。拆模后该处形成悬挑状态,受力体系发生重大变化,而且跨度越大,悬臂也越长,由于上部结构各种荷载的共同作用,加上结构本身的自重,等于在后浇带的两端施加了大于使用荷载的向下应力,给混凝土结构自身产生内伤,影响到结构混凝土后期强度的继续增长,会使悬臂根部发生裂缝,严重的甚至在悬臂起点处发生整体断裂;先拆后顶的方式同样也不恰当地改变了结构的受力状态,达不到未拆模效果,有时还会产生新的不良后果。源于:论文提纲范文www.808so.com

点赞:6394 浏览:22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