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点滴体会

更新时间:2024-01-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编号:O1(2014)6-04-03

一、动、静交替,讲、练结合,优化课堂教学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教学中,通过动、静交替,讲、练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于学习,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作用”这一内容时,可先让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平均分成2份、4份、8份;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4份;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6份;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0份;……在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一个整体”、“平均分”、“每一份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的作用。在以上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操作完成以下填空练习:
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个苹果的( ),单位“1”是( )。
2.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6份,每份分别是这个圆的( )、( )。
3.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0份,每份分别是这条线段的( )、( ),单位“1”是( )。
教师在教学中着重讲清单位“1”和自然数“1”的不同之处:分数中的单位“1”可表示一个物品,也可表示一个整体,如一个苹果、一堆沙子、一个班集体、一件工程等,被分的那个整体被看作单位“1”。再通过“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比较,强调“平均分”的作用。通过以上操作、练习、讲解,使学生对“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作分数”这一定义有较为深刻、准确的理解。

二、通过知识迁移,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解答数学理由的能力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理由。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对知识进行类化,使之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灵活解答理由的能力。
例如,除法、分数、比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通过知识的迁移,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又使学生弄清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异同:虽然“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数中的分子,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分数中的分数线,它们都可表示两数相除的关系,但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比”既可表示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也可表示不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根据三者之间的联系,在解这三类应用题时,通过灵活转换,化难为易,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把一种农药和水按照1:2500配成药水。在1000千克的水中,应放这种农药多少千克”这道题时,可用比、分数、除法三种策略解答:
用比例策略解:1:2500=X:1000x=0.4
用分数策略解:1000×(1/2500)=0.4(千克)
用除法解:1000÷2500=0.4(千克)
通过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策略来解答,沟通这三类应用题之间的联系,打破思维定势,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山西省泽州县下村镇河东小学048012)果、一堆沙子、一个班集体、一件工程等,被分的那个整体被看作单位“1”。再通过“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比较,强调“平均分”的作用。通过以上操作、练习、讲解,使学生对“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作分数”这一定义有较为深刻、准确的理解。二、通过知识迁移,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培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25682 浏览:117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