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提高新建院校非计算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初探

更新时间:2024-01-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其开设目的就是为了让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能熟练的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理由,提高效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课程;操作
0 引言
计算机早已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计算机将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设备,大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尤为重要。我国高校基本上在各专业学生中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在第一学年(学期)开设该课程,主要学习的内容为: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系统、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信息安全基本知识等。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使学生能更好的使用计算机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际理由。
1 新建本科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目前状况和存在的理由分析
笔者从事新建本科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已有十余年,同时也和其他新建本科院校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多次进行经验交流和教学探讨,并调查多个用人单位,发现一些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普遍较差,如:不能有效的利用计算机查询和检索信息、Office办公系统应用能力差、缺乏基本的硬件和软件维护能力,少数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仅停留在玩游戏、看电影等娱乐方面。究其理由,主要如下:
1.1 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基础较差
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这些学生在小学、中学阶段基本上未开设计算机或信息技术课程,有些来自偏远山区的学生甚至从未见过计算机,而城区学校在小学、中学阶段都开设了计算机或信息技术课程,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1.2 学生不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
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不是他们的专业课,只要考及格得到相应的学分就行了,将来又不靠计算机知识找工作,没必要用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认为学好计算机知识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事。
1.3 部分教师教学知识老化、教学策略和手段落后
部分教师也认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用不着掌握太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把上课当成完成工作量,教学知识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技术,教学策略单

一、照本宣科,教学手机落后,很多学生由此不感兴趣。

1.4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时不断压缩,而内容不断丰富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时为40学时左右,计2.5个学分,多年前本课程的学时为66和50学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本课程的内容不断丰富,40学时已捉襟见肘,学生掌握起来的难度较大。
1.5 考核方式落后,学生缺乏危机感
目前,大多数学校对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还停留在重理论考核、轻上机操作考核的状况,理论考核占70%或80%,上机考核仅占10%或20%(另外的10%为平时成绩),很多学生临考试时死记硬背老师指定的重点,应付考试,考试过后什么都不知道了。
2 提高新建本科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举措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要提高新建本科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必须完善课程内容,改善教学策略,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危机感,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体举措如下:
2.1 不断修订和完善课程内容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更新换代,各高校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研室和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时时关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审时度势,择机调整教学大纲,完善和丰富教学内容,对过时的内容要坚决淘汰,并选择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教材,才能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2.2 保证合理的教学学时
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时数设置较低,而本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已越来越多,且新建本科院校的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产生了根本的矛盾。大多数教师认为,过低的学时数已不能满足该课程的教学,必须合理设置学时数确保该课程的教学。
2.3 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化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设置针对性强的实验实训项目,开设更多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选修课、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展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等措施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4 丰富教学策略和手段
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和因特网,丰富教学策略和手段,教师应收集更多的素材,利用PPT、视频、动画、图片等方式,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展示计算机的最新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5 组织计算机能力竞赛
当前,很多省份都有各种形式的计算机能力竞赛,如计算机组网大赛、信息安全大赛、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等。各高校可在学校内开展全校性的选拔赛,设置更多的名次和奖励,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学分,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比赛,从而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2.6 适度改革考核模式。
很多学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还停留在重理论轻上机操作的模式,理论考试占70%以上,上机操作占30%以下,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而在动手能力开展得好的职业技术院校,理论考试仅占30%左右,上机操作占70%以上。上机考核应采用“工程化”模式,针对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的“工程”,由学生随机抽题考核,这样也能保证考核质量。另外新建本科院校也可将计算机应用考核和学位授予挂钩,增加学生的危机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3 结束语
目前,计算机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到各行各业之中,而且产生了越来越引人注目的经济效益,各行各业需要的不仅是具有扎实的相关专业知识,更需要他们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应用工具。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用人单位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掌握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至关重要。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扮演重要的角色,要不断探讨和改善教学策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新建本科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熊小梅.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J].教育与职业,2009(24).
[2]周红晓.新形势下高职计算机基础教改的探索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24).
[3]龚京民,邢宾.《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考试改革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8).
[4]金晓龙.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提高学生素质能力[J].经济研究导刊,2011(19).
[责任编辑:汤静]

点赞:7319 浏览:2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