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分工思想

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通过对分工和酬劳递增有关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进行阐述和总结,包括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和杨格的酬劳递增与经济发展理论,比较三类分工思想的异同,分析和总结分工和酬劳递增的产生及运转机理。
关键词:分工;酬劳递增;经济增长;迂回生产
1001-828X(2013)11-0-01
经济理论的不断产生和发展为寻求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国民财富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根据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突破经济增长瓶颈的主要策略就是提高专业话水平和加强社会分工,以此来扩大市场容量,增加劳动和产品的供给和需求,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因此,研究分工理论成为研究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关键点。

一、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和分工思想

古典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将物质财富的增加即国民经济的增长归因于两个方面: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劳动数量的提高。一方面,劳动数量取决于国民人口数量,而人口数量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除自然灾害、瘟疫等除外);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劳动分工。因此可得,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物质财富的增加源于劳动分工。他归纳了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机理:第一,劳动者的技能因业专而日进;第二,分工免除了工作转换造成的时间损失;第三,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使一个人能做许多工作。他认为:分工之起,由于交换力,分工范围,亦首先于交换的范围,也就是市场容量的大小所局限,这就是著名的斯密定理。在生产实践中,机器的产生替代了劳动、经验的积累和协作的提高推动了分工,分工的产生提高了生产效率,这就为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斯密的分工理论是一种循环累积的过程,经济的增长拓展了新的市场,市场的扩大推动了分工的产生,分工的产生进一步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这就是斯密分工理论的精髓。

二、马克思的分工理论

马克思的突出贡献是将分工划分为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并在此基础上说明了生产组织运转的原理。自然分工是人类分工的起点,就是在劳动过程中按照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工;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和专业化,它包括一般分工,特殊分工和个别分工三种分工形式,其中个别分工是组织内部分工,特殊分工和个别分工为组织外部分工。马克思使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分工与组织理论:一方面,由社会分工和组织相结合而产生的组织理论使组织成为有机的分工系统,这样的分工系统使组织内部运转的更加有效率;另一方面,分工也进一步为组织的分化和整合创造了条件。组织可大可小,将整个社会看成一个组织,各行各业就是这个组织的分工部门;将一个行业看成一个组织,每一个生产部门就是这个组织的分工部门,分工的产生在推动这些生产部门形成的过程中这些生产部门也进一步推动了分工的发展。马克思认为:随着劳动工具的分化,生产工具的行业也分化,一旦工厂手工业的生产扩展到这样一种行业,分离和独立的现象就会发生;一旦工厂手工的生产扩展到某一种商品的特殊生产阶段,就又会变成一个独立的行业。这就是马克思提出的产业结构发展的原理。

三、杨格的酬劳递增与经济发展理论

杨格在前人的基础上开辟了分工、酬劳递增和经济增长的动态分析思路,提出了著名的杨格定理:市场规模扩大引致分工深化,分工深化又引致市场规模的扩大,这是一个循环累计、互为因果的过程,即经济发展。在杨格定理中,市场规模内生于经济增长而不是外生的约束力量。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迂回生产和产业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的分工思想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间分工。迂回生产即先生产生产资料,再用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生产消费品,迂回生产的过程提高了生产效率,产业间的分工是将复杂的过程转化为一组简单的过程,而在这一系列简单的过程又导致了机器的使用,使分工进一步发展。杨格认为:酬劳递增的特征主要是资本化或迂回化的经济,运转机理为:随着产业分工的发展,企业内部经济分解成为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多个企业的内部经济和他们所产生的外部经济,酬劳递增通过产业分工产生,产业分工又使资本化或迂回化的生产方式得到实现。重点在于:当这种迂回生产策略在整个社会而不是在单个企业内部运转时,酬劳递增和经济增长得以实现。他从宏观角度把酬劳递增的主要实现归因于迂回的生产策略和产业间分工,产业间中间产品的产业和迂回程度的增加,能产生整体的酬劳递增,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也是产业结构不断演进的条件。

四、三种不同分工理论的比较

第一,斯密较多的分析了工厂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没有具体的分析社会分工,马克思对社会分工做出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工场手工业的内部分工要求社会内部分工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形成,同时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又会反作用于社会分工,推动社会分工的发展;斯密分工理论认为在市场无限大的情况下,分工的不断发展可以推动经济的不断增长,但马克思从无产阶级角度出发,看到了分工产生的消极作用,分工的产生是劳动产品分配不均衡、所有制产生的根源。
第二,在斯密的分工理论中,专业化的分工与经济增长呈现出互相推动的关系,但由于市场容量不能无限扩大,分工的发展又受到市场容量的制约,杨格使用“分工一般取决于分工”这一动态思路将市场范围内生于经济发展后便解决了这一难题,在经济不均衡的过程中,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转变了生产活动而影响生产,而这样的变化是不断积累,经济就以这样的方式内生自我演进。
第三,杨格的分工理论不局限于单个企业的产出-投入,从系统化和动态化的角度对“斯密定理”中的市场规模做出了界定,强调整个社会、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将迂回生产的方式等同于“资本化的生产方式”,杨格的分工理论继承了斯密的研究成果,也与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成功实现对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86-422.
[2]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理由的研究:上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5-13.

点赞:26135 浏览:119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