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经济论坛

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季度GDP增速创新低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可比计算,同比增长7.4%,环比增长1.4%。这一数字比去年同期回落了0.3个百分点,创自2012年四季度以来的新低。
专家观点: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从7.4%这个数据本身来看,还是运转在合理区间,整个经济增长的运转还是平稳的。尽管它和两年多来的各个季度运转情况相较而言是一个低位,但是在没有采取大规模强有力刺激政策的条件下取得这样的增长,表明中国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是持续存在的。同时也要看到另一个方面,就是7.4%对整个运转区间来说是一个边缘,今年确定目标是7.5%左右。如果在未来稍有不慎的话,也不排除会滑出这个区间。
(摘自CCTV2《央视财经评论》)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认为,只要制约在7%~7.5%的范围内,都算比较合理的发展区间。当前经济下行,最主要理由还是经济换挡和结构调整,在转型换挡时期,速度下来是正常的。很多理由在高速运转中是解决不了的,必须在解决理由过程中放弃一些速度。总体来说,今年困难比较多,经济可能有所回落,但不会是西方说的崩溃。
(摘自中国新闻网)
关注兰州水污染事件
十年前,中国许多城市的供水、供热等公用事业开始大规模民营化,吸纳外资或民营资本参股。近期,兰州自来水污染事件再次引发大家对于公共安全事件的深思。
专家观点:京华时报特约评论员林元白指出,兰州水污染事件是对企业和政府部门监管失职的一堂警示课。饮水安全是水务企业存活的最大前提,只有从源头上去除安全隐患,程序性检测才有实质性作用。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同样紧要。
(摘自京华时报)
天则经济研究所公用事业中心研究员赵旭认为,政府是最终的监管者,必须要承担自己的责任。民营的公用事业和纯国有的公用事业没什么不同。因为老百姓对安全的要求是一样的,不管谁来做,政府都应一视同仁地监管。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关注低价药改革
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由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审议通过。这一政策的出台,有利于从根本上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难题。
专家观点:国家卫生计生委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司长郑宏认为,随着公立医院改革和医保支付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医疗机构处方行为不断规范,部分临床高价药品将被替代,从而增加低价药品使用比例,优化用药结构。同时,国家还将对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的药品试点定点生产、统一定价,这将有效保障药品供应。
(摘自北方新报)
重庆晨报评论员龙敏飞指出鼓励低价药是深化医改关键环节,也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策略。这就意味着“鼓励低价药”必须走进“行动阶段”,必须要有具体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摘自重庆晨报)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具有全球视野的战略倡议,可成为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与欧亚国家经济合作新的战略平台,并可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促使我国企业“走出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
大力推动互联互通建设。现代版的丝绸之路绝不仅限于贸易通道,它将是公路、铁路、航空、油气管道、光纤、通信等综合在一起的立体、多维的通道。中国需要与沿线国家共同推动互联互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大农业技术和节水技术的合作。中亚人口快速增长,一些国家粮食安全理由突出。中国与中亚国家可在农业技术、农业机械方面开展合作,在中亚国家建立农业合作示范园区。中亚各国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的矛盾突出,已严重影响中亚国家关系和地区一体化进程。中国西部省份同样属缺水地区,可以在节水技术方面进行合作,尤其是加强节水灌溉和现代节水农业方面的合作,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加强“绿色”能源合作。中亚国家虽然油气资源丰富,但也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中国近年来在可再生能源开发方面投入巨大,目前新能源利用的规模已居世界前列,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该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
——摘自《人民论坛·学术前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性与可行性分析》
生态环境建设要长期化制度化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频繁发生大气雾霾污染,空气质量指数长期处于重度污染的级别。大规模雾霾天气不仅是天灾,更是人祸。作为提供公共产品的核心机构,政府理应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主导作用。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政府的基本责任。
经济处罚。在“绿色GDP”政绩考核体系建立之前,雾霾治理应采取阶段性应急措施,对空气质量超标的城市罚缴资金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开放式决策。可尝试将开放式决策运用于雾霾治理决策中,将其开放的特性覆盖治霾决策前、决策中、决策后的全过程。具体操作程序是:将治霾决策方案草案向政府常务会议提交审议,会前公示治霾草案,公开征求民众意见;公众通过列席会议、视频连线、网络论坛、手机短信等形式参与常务会议发表意见倡议,整个会议过程面向公众实行网络(包括手机)视频直播;行政首长听取包括普通民众在内的各方意见倡议,经过充分讨论,最后总结;环保部门作为大气污染监管与治理的职能部门,对民众意见倡议在网上予以反馈、回应,公布治霾决策公文,并定期披露监管信息。
“绿色GDP”考核制度。要使官员真正产生危机感,自觉制定和执行治霾决策,必须变革官员考“绩”指标,建立与生态文明有关的“绿色GDP”考核制度。
——摘自中国改革论坛网《由雾霾污染引发的政府决策理由的深思》
城镇化“乡愁”的英国借鉴
英国在城镇化建设中很重视以文化传承与弘扬为导向,进行历史文化保护和特色城镇的建设,强调因地制宜,强化特色,根据当地的自然、历史和产业发展特点予以差异性规划,充分发挥城镇文化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援作用,将城镇文化塑造与突出地域性文化巧妙结合。
历史的看,英国的城镇化始于18世纪中叶,它的成功之处是注重政府引导、市场拉动和公众参与的“三位一体”推进原则。此外,英国从一开始便强化立法,从而对城镇化进行时刻“纠偏”。到1851年,英国已有超过1/2的人口成为城镇人口,全国大小城镇有近600座;到了19世纪晚期,英国2/3的人生活在城镇,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镇化的国家。
1898年,霍华德在《明天:真正改革的和平途径》一书中表述着“田园思想”。他希望城镇能为居民提供足够多的工作机会,有足够的空间提供阳光、空气和优雅的生活;城镇周边被绿化带环绕,在提供农产品时也提供休闲和娱乐。霍华德的思想,深刻影响了英国的战后重建与1946年通过的新城法案,后者主导了英国轰轰烈烈的新城运动。
1909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住宅、城镇规划条例》。如今,英国先后颁布了40多部与城镇化建设相关的法规,它们是串起英国城镇化建设的一个个秘诀,使城镇化的发展及其调整能够趋于理性,以确保城镇化不破坏原有的乡村,不破坏原有的文化根基,不使乡愁情怀不翼而飞。
——摘自《瞭望》《城镇化时代“故乡”如何重塑?顺应自然系关键》

点赞:24337 浏览:115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