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理由

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文章基于江西省在校生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非线性正相关的分析结果,对江西省中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中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中存在中职教育发展的不稳定、毕业生外溢现象严重、人才类型结构与产业结构错位、中职教育地域分布不均衡等深层次理由,进而就增强两者的适应性提出了一些倡议。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经济社会发展 适应性
[作者简介]卢曼萍(1980- ),女,江西修水人,江西农业大学高教所,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职业教育;皮芳辉(1980- ),男,江西新干人,江西农业大学校长办公室,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农业教育、农村教育。(江西 南昌 330045)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0年度一般课题“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的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编号:10YB286,课题负责人:卢曼萍)和江西省社科规划2011年度一般课题“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的中等职业教育模式研究——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理由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以江西省为例”(课题编号:11JY41,课题负责人:卢曼萍)的阶段性成果。
[]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008-03
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教育)与经济增长的适应性,包括社会对中职教育的期望与需求、中职教育满足经济社会需求的能力与作用等。基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理论,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以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目标的提出,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引起重视,尤其是对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中职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加。从已有研究来看,在分析两者的相关度与适应性时,很多研究者选取经济发展的生产总值与中职教育规模(在校生数)两个较易量化的指标进行初步分析,本文也借鉴了这一分析手段进行研究。

一、中职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

我们选取江西省中职教育在校生规模与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为分析指标,来判断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与一致性。我国中职教育学校共有四类: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技工学校。江西省经济发展水平和中职教育在校生数统计数据见表1,表中的在校生人数指四大类中职教育机构的在校生人数。
根据表1数据,以2008~2012年中职在校生数与生产总值、中职在校生数与人均生产总值为分析指标,进行中职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线性分析(见图1、图2)。
图1、图2显示,中职教育发展规模与省内生产总值以及人均生产总值都未呈现线性正相关。虽然省内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一直呈上升趋势,但在校生人数却呈波浪型下降态势,2009年为人数最高的一年,2012年为人数最低的一年,但这并不能否认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固有规律,有必要对其理由进行深入探讨。

二、中职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非线性正相关理由探究

(一)显性理由分析

仅从中职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的一致趋势来看,两者之间非线性正相关的显性理由是中职教育规模的徘徊及回落,与2008年相比,2009年中职在校生人数增长了6万多人,但随后三年一直呈下降趋势。除去2008年这个异常点之外,其他几年均出现人数下降与经济增长的负向一致情况。2009年是实施免费中职教育的第一年,教育部2008年12月召开年度工作会议,提出试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继续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重点加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启动免费政策试点”。这一政策导向是2009年人数突增的一个主要理由,其后几年人数的下跌说明这一政策在江西省的实施效力并不强,对生源的吸引力不能持久。从2008~2011年全省高中阶段职教、普教的学校数以及在校生人数比例看,中职学校数基本超过普教数,两者比例为56︰44,在校生数基本维持在各占50%的水平。可以看出,中职教育发展符合国家职教和普教1︰1的发展要求,排除数据统计不准确的理由,未经职业培训而直接参与生产劳动的初中毕业生增加是导致高中阶段入学人口减少的主要成因。

(二)内隐理由探究

以易于量化的指标为变量,不可避开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育对经济的影响并不一定取决于规模,结构与质量也是重要因素。表2显示了2008~2012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从中我们可以探究一些内在理由。
1.毕业生外溢现象严重。各级各类人才的流动性强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中职教育虽然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但转变不了毕业生为了获取更好的职业发展而选择到经济更为发达的地方就业这一事实。从已就业学生的比例看,2008~2012年,除2011年在本地就业率达到50%外,其他年份的本地就业率均为26%~28%。大批毕业生的外流,导致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大大削弱,很多本应由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和职业技能的中职毕业生承担的工作岗位由无任何技能的劳动力承担,这必定影响生产效率。
2.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2008~2012年,产业结构没有出现太大波动,而服务于各个行业的人数变动较大,例如2008年在第一产业就业的毕业生为12652人、2009年为1359人。中职教育作为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教育类型,理论和实际都要求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而就业人数的大幅度波动说明,中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一个稳定的长期总体规划,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吻合度差。学校的专业结构灵活性如此之大,也折射出中职学校办学的无目标性,因为专业的大幅增减会耗损学校的各个方面投入,不利于提高办学效益。人才培养结构的不合理,造成很多毕业生在本地无法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
3.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需求错位。中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是否适应的一个衡量指标就是中职教育与产业结构的适应程度。表2显示了2008~2012年中职毕业生在三大产业的就业人数,表3在表2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算出中职毕业生在三大产业中的就业比例。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理由论文资料由论文网{#GetFullDomain}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

点赞:34722 浏览:158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