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幸福观教育途径与方法

更新时间:2024-04-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文章从幸福观概念入手,指出进行幸福观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作用,概括出当前大学生幸福观存在的主要理由,并从教育的角度进行了归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家庭途径、学校途径、社会途径等三个改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幸福观;教育途径

一、幸福观的内涵

幸福是指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实践中,由于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幸福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反映。由于人们的生活价值目标不同,人们的幸福观也就不同。尤其是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幸福观。比较典型的有禁欲主义幸福观,拜金主义幸福观,享乐主义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其中,除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外,其他幸福观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只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最正确,最科学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幸福的全部观点和理论的总和,是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相对立、相矛盾的无产阶级的幸福观,是正确、科学及理性幸福观的理论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地归纳和分析人类生活,既反对把幸福归纳于享乐主义,也反对把幸福归纳于禁欲主义,而是认为,科学的幸福观应该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劳动和创造的统一”。[1]

二、幸福观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作用

1、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命是幸福的载体。在这个世界上,人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存活和幸福而奋斗着。可见,人是有肉体生命需要的,这种需要产生出个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人活着是幸福,但活着却不是幸福的全部;健康是重要的,但健康只是使生命更有作用的基础。
2、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目的,其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幸福,所以要树立健康科学的主流幸福观。大学生是富有朝气与生命力,具有积极创造力的群体,他们是青年人主流思想观念的代表者,是社会思想观念是否统一和谐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影响。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幸福观存在理由的主要理由

1、家庭背景因素的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所以大多数学生通过勤工助学或者社会等途径为自己筹措生活费,另外或通过获得国家助学金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他们只能满足或者还满足不了最基本的温饱需要,所以不能像其他非经济困难学生那样投入额外的支出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由于条件限制,他们发现在生活舒适度和社交方面自己与非经济困难学生相差悬殊。这类学生会把一切归结于家庭经济困难的理由,从而萌生对金钱的极度渴求,由此而树立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幸福观。
2、学校背景因素的影响。随着当今社会就业形势逐渐严峻,当前大学教育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就业率,教育变得更加的功利。学习成绩成为了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尺。学校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心理健康的发展,使得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幸福,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幸福观。
3、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当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驱动下,对大学生的幸福观造成冲击,容易诱发并强化大学生对物质需求的强烈。同时,由于大学生自身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比较严重,一定程度上只重物质享受,而缺乏精神追求,从而容易造成对幸福的认识和理解出现偏差。

四、进行幸福观教育的途径与策略

1、家庭途径。对于经济困难学生自己来说,父母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将来通过他们的成就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转变家庭贫困面貌的巨大希望。另外,多数父母文化水平低下,而缺少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困难。对于子女而言,要理解家庭的所难,不能抱怨命运不济,埋怨父母无能,应该经常与父母沟通。父母应该教育子女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磨练和挫折,加强沟通与交流,对帮助大学生缓解内心的抑郁很有帮助,还能释放内心由于经济困难带来的各种的压力。
2、学校途径。高校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大学生不仅要在学习中增长知识,而且还要陶冶自己的情操,要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感恩,从而提高自己感知幸福的能力。学校要加大人文素质教育,这样能使学生更容易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前进的规律、发展的趋势及其必定性,做到理性客观地对待暂时的困难和挫折,在克服困难和战胜挫折的过程中去体验幸福。[2]另外还要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去的价值取向,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标,要让他们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合理的需要与正确追求,从而形成健康正确的幸福观。
3、社会途径。就业压力是当前大学生追求幸福道路上的巨大障碍,全社会应该共同关注大学生就业理由,改善社会就业环境,为大学生追求幸福提供条件保障。另外还有对经济困难学生救助机制的改革,国家对每一个高校每年都有专项的助学金发放,如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每个高校根据自己的需要还设立有专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勤工助学岗位,还有社会企业设立的奖学金,通过这些方式的确帮助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了学业,但有些企业的救助和扶持,带有宣传的目的。这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心带来不小的打击,所以笔者倡议能否学习西方的做法,通过慈善机构,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救助。这样保证了他们的自尊与自爱,使他们面对救助时不用怀着感恩和尴尬的矛盾心理生活。在救助过程中,可以减少直接的金钱救助,增加勤工助学之类的隐形救助,让学生学会自力更生。作为援助主体的社会,应该从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与自尊心角度出发,为他们建造一个平等,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D].李佳.重庆工商大学.2014
[3]大学生幸福观目前状况调查与策略研究—以X学院为例.[J].屈春芳张帅.青年与社会.2012(7)
[4]实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路径.[J].陈昀岚.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1
[5]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幸福观教育途径与策略研究——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D].岳君恒.西南交通大学.2013

点赞:15217 浏览:6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