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经济发展方式与产业结构关联:一个制度视角

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产业结构层次应该作为评价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指标之一。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目前状况反映了我国过去经济发展方式的粗放型特征。产业结构失衡的目前状况要求我国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而制度创新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因此必须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市场机制、合理调整产业政策、推进自主创新。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制度创新
1009-5381(2014)01-0033-05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增长)方式提出已有20多年,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选择也不完全是主观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历史必定性,但是由于路径依赖的存在和实践的局限性,认识上还有不少模糊之处,政府决策和改革措施也缺乏系统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出现了不少理由。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入推进,产业结构也必须加快调整,以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挑战。

一、经济发展方式与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定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资源逐渐从效率较低的第一产业流向效率较高的第二、三产业,许多高技术、高附加值、环境污染小的产业发展壮大,表现出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后的明显特点就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上升,农业和传统工业占GDP的比重逐渐下降。可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特征。在工业化初期,由于技术水平低,劳动力和资源是主要生产要素,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资源消耗型产业,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低;到了工业化中后期,以技术密集型产业或者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开始出现,主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或者资源节约型产业,产业结构有所优化;到了后工业化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主导,经济发展方式更加集约。可以看出,在粗放式发展方式向集约式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协调化。鉴于此,本文首先分析经济发展方式与产业结构的密切关系。
经济发展方式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静态地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期的产业结构状况是前一阶段经济发展方式作用结果的反映。例如,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目前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过去经济发展方式的粗放型特征。动态地看,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反映了未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方向。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段时间内产业结构表现出向高级化发展的趋势,表明这一阶段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向集约化转变。从这个作用上讲,产业结构层次应该作为评价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指标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一直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有了一定改善,以往“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农业落后、服务业太少”的产业结构已发生变化。尽管如此,我国原有产业结构的弊端逐渐暴露,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基础薄弱,农业占GDP的比重仍然偏高,达10.3%。更为严重的是,在农业部门中就业的人口占就业总人口的比重高达40%以上,是农业部门产值占GDP比重的4倍之多;第二产业比重呈现出不合理的上升趋势,而且工业占CDP的比重与工业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是不相匹配的,工业占GDP的比重为46.3%,而就业比重仅为23.8%(2007年数据),这可能与工业部门内部的产业结构过于偏重资本与技术要素密集的倾向有关;第三产业连续多年停滞不前,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偏低,难以为解决就业理由发挥自身的优势(见图1)。
轻重工业比例失衡的现象在我国一直长期存在。根据郭克莎(1996)的计算,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霍夫曼比例①①霍夫曼比例,即轻重工业比例,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总体来看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表明这一时期重工业化倾向明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到九十年代,我国工业结构演变开始呈现新特点,霍夫曼比例不降反升,重工业化倾向得到一定的扭转。到了2005年,重工业比重有所回升,重化工倾向又有强化的趋势。
从第三产业看,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31.3%增加到43.4%,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由12.2%上升至34.1%(见图2),但是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滞后。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70%以上,而我国却只有40%左右。我国服务业滞后不仅表现在总量上,还表现在服务质量上,尤其是一些垄断半垄断的行业,服务水平低服务高。另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目前仅占GDP的12.2%[1]。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理由是多方面的。从理论上,由于片面理解马克思对第三产业的劳动不能创造价值的说法而忽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实际上马克思也承认服务业是国家、社会和环境管理不能或缺的“总体劳动”的有机构成的重要部分;从实践上我国长期片面强调重工业发展战略,不仅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也忽视了服务业的发展,导致工业尤其是重工业过度膨胀,农业基础地位薄弱,第三产业长期停滞不前;从制度上讲,部分第三产业的高壁垒和高管制也是其难以顺利发展的重要理由,金融、文化娱乐、医疗、教育等重要服务业领域的高准入门槛也阻碍了资金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产业结构失衡的目前状况要求我国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从农业来看,在保障农业基础地位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农业占GDP的比重,通过城镇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降低农村就业人口在社会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从工业来看,需要从我国的要素禀赋出发,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以便吸纳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从第三产业来看,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线服务业,尽可能增加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提高服务业就业人口在社会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只有三次产业协调互动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点赞:5850 浏览:15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