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汉英动静态语言对比与翻译

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从英汉语言对比的角度入手,分析了英语的静态倾向与汉语的动态倾向的表现,并指出这种差异的存在不仅是因为二者语言特点和表达习惯的不同,更是因为二者思维方式的不同。
【关键词】翻译;动态倾向;静态倾向;动词优势;名词优势
2095-3089(2014)01-0005-01
在英汉语对比研究与翻译研究领域中,一般认为,英汉语在表征形态方面存在着二元对立的倾向:汉语动态,英语静态。与动态和静态密切相关的是汉语的动词优势和英语的名词优势,不仅如此,汉英动静态的对立还表现在英语对介词和形容词的偏好上。基于此,汉译英时,译者往往倾向于将汉语中的动词转换为英语中的名词、形容词或介词,英译汉时,则反其道而行之,从而尽量使译文地道、传神。

一、英语的静态倾向表现

1.英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词缀丰富。英语中丰富的词缀使有些动词和形容词很容易派生为名词,从而名词化成为英语常见的现象。
首先,英语倾向于用抽象名词来表示动作、行为等。如:
The doctor’s extremely quick arrival and uncommonly careful examination of the patient brought about his very speedy recovery.
医生迅速到达,并非常仔细地检查了病人,因此病人很快就康复了。
其次,用表示施事者的名词来代替动词。大量由动词派生(加-er 或-or)的名词即可表示施事者,又保留了原来动词的作用。如:
He is no oker, but his father is a chain-oker.
他不抽烟,但他的爸爸却一支接一支不停地抽。
2.名词优势造成介词优势,如:
The car wound through the village and up a narrow valley, following a thaw-swollen stream.
小汽车迂回盘旋,穿过村庄,翻过峡谷,沿着一条因解冻而涨水的小溪行驶。
3.英语的静态倾向不仅体现在大量地使用名词与介词,还表现为用形容词来表示动词的作用,如:
The teacher thanked her pupils because they are very cooperative.
学生们配合得很好,老师向他们表示感谢。

二、汉语的动态倾向表现

1.动词可以直接充当汉语句子的各种成分,可以充当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宾语、表语等。如:
实现理想境界要靠辛勤劳动。
To translate ideals into reality needs hard work.
2.汉语动词经常重复或重叠使用,这使得汉语的动态倾向更为明显。如:
这几件旧衣服和旧家伙,当的当了,卖的卖了。
Our old clothes and our few stick of furniture he been pawned or sold.
3.在现代汉语中,一个句子不限于只用一个动词,可以连续使用几个动词,即所谓的“动词连用”,如:
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架起槽,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We all promptly agreed, and became as eager as when we had set out. Three or four boys ran to the stern, seized the poles to punt back several yards, and headed the boat around. Cursing the old singer, they set up the oars, and started back for the pine wood.

三、动静态倾向的理由

从以上的例句可以看出,汉语动词使用频率较高,是一种动态语言;而英语名词、介词和形容词十分丰富,是一种静态语言。但为什么英语以名词(和介词、形容词)占优势而汉语以动词占优势呢?
首先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英语是屈折语;而汉语是非屈折语。因此英语动词在使用时受到很大的限制,英语每个句子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或者最多是几个动词并列作为谓语,而为了表达各种语法作用,它与句子的主语要一致,要受到主语的制约和支配,同时它又要支配句子中的宾语和状语。由于受到如此多的制约,英语在表达作用的时候必定要更多地依赖名词,这就导致了英语名词的表意功能特别强。与此相反,汉语中的动词可以不与主语发生关系,而且也无人称和数的限制,没有严格作用上的时态、语态和语气变化,更无谓语形式和非谓语形式之分,因此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不至于引起句法上的纠葛。
其次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传统哲学强调思维上的整体观,主张“天人合一”,“万物皆备于我”,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中国传统思维也讲究悟性,要从整体上把握一个事物,悟出其中的内在关系,悟出事物之所以为事物的道理,我们也常常将这种思维方式称为“直觉思维”。其在汉语中的突出表现即意合,一段语言文字可以连连出现文字上的跳脱,频频转换主语甚至不出现主语。这时就需要从整体上把握作用,句子之间的隐含关系等。而与汉语的悟性思维相比,英语重逻辑理念。理性的西方人善于逻辑思维,在语言中表现为其组织形式的严谨,强调句子结构的完整与次序,主要以形式变化制约词语间的关系,构架多层的立体结构,即重意合和形式规范。
总之,通过以上对汉英动静态倾向的理由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动静态倾向的不同不仅是二者语言特点和表达习惯的差异所致,其实质上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译者应充分了解这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有意识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动静转换,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习惯,做到表达自然、流畅。
参考文献:
[1]Partridge,E.The World of Words[M].London:Hamish Hamilton,1954.
[2]李运兴.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点赞:4610 浏览:14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