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吴炳传奇戏曲语言艺术

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清初剧坛出现两种戏曲语言创作倾向,一种追求通俗化,一种追求骈俪化。在这个大背景下,吴炳的传奇戏曲创作兼取两家之长,呈现出通俗性与文学性的统

一、典雅晓畅,本色当行。

关键词:吴炳;戏曲语言;典雅;本色
1007-0125(2014)01-0014-01
明末清初,文坛出现两种戏曲语言风格,一种是追求戏曲语言的通俗化,以俗为美,特别是在一些职业戏曲家那里,通俗浅显的传奇语言风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倡导和实践。苏州派曲家的传奇戏曲创作始终把舞台演出和平民需要放在第一位,明确地提倡通俗浅显的戏曲语言风格。如张彝宣说:“词曲本与诗余异趣,但以当行本色为主,用不得章句学问。”他还毫无顾忌地标称:“本色填词不用文,嬉笑成歌,削旧为新。”
另一种创作倾向是追求吴炳传奇戏曲的语言艺术由优秀论文网站www.808s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语言的典雅绮丽。一些传统文人曲家们认为“言而不文,行之不远”,主张曲辞宾白要用对偶佳句,多用典故,辞藻讲究艳丽。主要的代表作家有梁辰鱼、屠隆、梅鼎祚等。这些创作主张也在他们的剧作中充分的展现出来。著名曲论家王世贞的《曲藻》也表现出提倡骈绮语言风格的鲜明倾向。他曾明确地以“学问才情”为标准评价元明戏曲作品,批评《拜月亭记》“无词家大学问”,称赏《西厢记》的“骈俪中景语”、“骈俪中情语”、“骈俪中诨语”等等。所以王骥德评论文采派的语言风格时说:“然文人学士,积习未忘,不胜其靡靡,此体遂不能废,犹古文六朝之于秦汉也。”
吴炳传奇戏曲的曲词偏于雅丽,曲文华丽流畅,时显临川风韵。如《疗妒羹》的《题曲》出,写乔小青夜读《牡丹亭》,体验杜丽娘、柳梦梅的梦中欢爱而悲叹自身的不幸,大段冷艳凄绝的抒情场面,文辞优美,化情入境,富有可赏可感的文学性。而其流畅优美的文辞深入刻画人物的心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感情十分动人:
【桂枝香】春心拖逗向花园行走,感得那梦绸缪。你看柳梦梅,悄地把他抱去,软款真难得,缠绵不自由。
【长拍】半晌好迷留,是那般憨爱,那般痨瘦。只见几阵阴风凉到骨,想又是梅月下俏魂游。天那,若都许死后自寻佳偶,岂惜留薄命活作羁囚!
语言雅洁,充分展示了其文人的博雅才华。清代梁廷楠《曲话》卷三云:“《疗妒羹·题曲》一折,逼真《牡丹亭》。此等曲情,置之《还魂记》中,几无复可辨”。梁氏对于吴炳的戏曲语言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他追步汤显祖,极富才情。吴梅在《瞿安读曲记》中也说《画中人》的语言“雅而不巧,腴而不艳,字字从性灵中发,遂能于研炼中别开生面,此真剥肤存液之境。”如第十六出《摄魂》,写郑琼枝在华阳真人处思念庾启:
【乌夜啼】【旦】休,休这丹青只合向巫山挂,怎许我横枝儿寄茧眠蜗,只愿任飘萧无遮驾,可怜的放着娇娃不管儿家。一凭我倚危楼认出楚江槎。一凭我踏芳堤听出萧郎马,若寻不见庾郎啊,少不得搜残地角遮,莫要走遍天涯。曲词工丽之极,尽显文人雅韵。
吴炳剧作的人物宾白则质朴清新,明朗通畅,不用华丽语,少用冷僻词。如《情邮记》第三出《选艳》,枢府大人派官差前来扬州选美,官差胡夸的自报家门通俗晓畅,自然成趣,充分体现了场上之曲的特点。李渔谈论戏曲语言说:“科诨之妙,在于近俗,而所忌者又在于太俗。不俗则类腐儒之谈,太俗即非文人之笔。吾于近剧中,取其俗而不俗者,《还魂》之外,则有《粲花五种》,皆文人最妙之笔也”。李渔的论断是符合实际的。
此外,吴炳还擅于通过语言构筑喜剧情境。《画中人》第七出《呼画》写庾启呼唤画中美人:
【朱奴儿】【生】照旧本依然仿摹,我亲见他指画榻唤舞呼歌,他说多则七七,少也要三七日子正好未哩,怎能够促桩台才听一声诃,便走出翠屏青锁,且脱去衣服把椅来与他对坐了,慢慢的叫。
【叫介】相偎坐,宽心耐他。
【忽起介】咦,美人在上,庾长明公然抗坐大不敬,还不跪了叫。
【跪介】快折倒头千个。
庾启一连串的言语动作妙趣横生,而庾启的情痴特征亦栩栩如生地被勾勒出来,喜剧色彩通过语言得以彰显。
再者,吴炳在韵律方面也做到了合律依腔,严守曲谱。万历年间,剧坛引发了关于词采与音律的“汤沈之争”,吴江派创始人沈璟提出“宁协律而词不工”,认为填词必须严守格律,声韵格律不可丝毫逾越。而汤显祖则强烈反对因拘守格律而以辞害意,甚至声称为追求词采“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而吴炳则尽力做到了“以临川之笔协吴江之律”。粲花五种,俱以南曲为主,杂以少量的北套及南北合套,以求调剂音色之美。吴炳剧作的曲子没有犯韵、拗嗓等弊病,并且曲调的安排能与剧情的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
总体来说,吴炳剧作的语言一方面继承了汤显祖的绮词丽语,长于抒情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吸收了沈璟注重曲词的朴素本色的优长。其传奇戏曲的语言既非未经加工锻炼的鄙俗俚语,也非搔首弄姿、逞才使气的丽词藻语,而是洗尽铅华,自然淡雅,通俗晓畅,雅俗共赏,可谓“文律双美”。他的语言艺术成就对清初传奇创作的语言运用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李渔、洪昇等人的创作便是例证。
参考文献:
[1]董康.曲目提要[M].天津古籍书店.
[2]张彝宣.寒山堂曲谱[M].
[3]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M].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4]吴梅.中国戏曲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
张雅玲,女,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点赞:4410 浏览:1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