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迸发爱意政治考量

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在中国干部结婚到底谁说了算?
A:丈母娘
B:父母
C:领导
在中国的要求中,一直到1949年底,党内干部结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组织说了算—也就是上级党委对干部能不能结婚有一票否决权。组织批准之后,、盖章、登记这些琐事,就归相关部门执行了。离婚程序也一样。
简单来讲,此前组织划了三条线,让这件私事办起来跟在北京摇号买车都一样不容易—年龄在28岁以上,党龄达到七年以上,最的是,申请人至少是县(团)级干部,不然组织不批准。
在有些执行条件更细的地区,还要加上一条,“有五年工作经验”。所以在干部中流行这样的说法:想结婚,是“二八五七团”的。
也不能例外。当年在延安,晚上开会,开着开着,周恩来对说:“主席请您出去一下,要讨论研究一个理由……”说的就是与的婚事。
这是抗战时期的政策,也就是说,结婚在那时候几乎是干部的“特权”。革命的婚姻标准
不过,这还不是最严苛的。在解放战争初期,为了“不使一个奸细分子混入或利用男女关系搞鬼”,东北局干脆禁止干部结婚—禁令持续了八个月。如果触犯,“偷婚”干部可能会被告上法庭,被剥夺结婚权利×年。
有关这一点,《东北局关于干部结婚的规定》写得很清楚。
人非草木,有极个别相当低层级的干部,在婚姻理由上听了党十几年的话,最后没能“狠斗私字一闪念”。他们言辞还挺激烈,比如想离婚了再结婚的会说“宁肯脱离革命也不放弃自己的婚姻”,这在当时已经是极其大胆的表述。
对这些干部,各地组织的反应也不太一样—有的组织几个干部“交替回家解决理由”;有的就直接一些:公家不负担这些干部结婚对象的生活费用。当时供给制,公家发粮食,几斤几两都有数,讨了老婆如果养不起,这些干部也就打消念头了。
总之,在处置干部结婚理由上,当时的革命环境,组织在政治和经济手段两手都抓,两手都很硬。
那么,在如此严密的规则下,这些干部都选择了什么样的配偶?
从延安到西柏坡,再到解放北平时期,干部们的择偶观基本上是:“年轻、政治可靠、自带粮票(脱产干部)”。
相当多的干部妻子是受组织介绍影响。比如作为地下党的王光美胞兄王光杰,就与假扮夫妻的对象真的结了婚。王光美后来也经介绍,与刘少奇成婚—有一个不得不说的背景是,城里来的女青年中,许多人对干部,特别是老干部并不“感冒”。她们的择偶标准,是对象要有“王明的口才,博古的理论”。
在另一些大家族里,这种影响还从战争时期一直持续到了1970年代。
延安时期,军队高级将领张富华要结婚,就是在部队女兵清晨出操时,相中了对象。
第二天组织谈话,第三天晚上婚就结了。婚宴就是一桌花生红枣,外加一壶烧酒—这就不错了,当时许多干部结婚,就发一些花生米给来宾,俗称“花生米”婚礼。陈云再婚时,花一块钱办婚礼。陈毅场面大一些,花了20块,钱还是借的。
说回张富华。他们所生的女儿张宁,后来被叶群相中,准备给林立果做媳妇。挑中之后,又是将张宁从外地调往北京,又是安排在北京301医院当护士。最后因为林彪叛逃,林家媳妇没做成,还受了几年审查—插一句,当时干部们也有喜欢挑护士做夫人的传统。有干部忙着结婚,也有干部赶着离婚。离婚的多半是解除之前的家庭包办婚姻,因为离婚数量还不少,这种“突击”离婚在当时难免被人说闲话。婚姻选择与“政治地位”
组织开始放松对干部婚姻的管制,是在1949年底。因为大仗都打得差不多了,《婚姻法》也正在加紧制定—既然政府有法可依,干部婚姻自然就从革命公事变成了个人私事。
于是,建国后第一波结婚潮在1950年代出现了。干部这次排进了热门相亲对象。以河北保定市某地区为例,一年半的时间里,33对成婚新人当中,男方是干部的有17名。
但干部还不是首选—当时流传“一工(人),二干(部),三军人”的说法,意思是说,劳模比干部吃香。
有干部忙着结婚,也有干部赶着离婚。离婚的多半是解除之前的家庭包办婚姻,因为“老干部”离婚数量还不少,这种“突击”离婚在当时难免被人说闲话。
其实许多老干部的现实情况是:离家之后与包办婚姻的妻子少有联系,谈不上感情;一些人也已再婚,这时与老家的妻子离婚,只是走个法律程序。
也有办手续办了三四个月都没离成的,最后不得不由最高人民法院下文,督促各基层法院“对南下干部的离婚案件,从速处理。”“以免影响干部工作情绪”—法院对处理干部离婚的案子,向来慎重,后来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某地驻军军级干部要离婚,当地的区级法院认为当事人是军队高干,不便审理,将案子推给了市中级法院,市中级法院又将案子推回给了区法院。
到了1960年代,根红苗正的干部继续在婚姻市场“走俏”—“下定决心,要跟学生。排除万难,不嫁农民。争取胜利,找个书记。”尽管期间,一直宣传城市知识青年与农村青年结合,但按照一项对上海地区女青年择偶标准的调查,人们的真实想法并不是那么回事。在这项调查中,女青年们的择偶倾向是—家庭政治地位比自家高的。
当然,干部子女也喜欢选择干部子女结婚。比如处级干部的子女,会与同级或上级干部的子女结婚。工人阶级的第

三、四代子女,则被介绍给军队的年轻干部。

不过,“政治地位比自家高”的择偶要求,在之后很快就没了市场—大批干部被打倒了。于是,人们的普遍心态又变了回去:“找个干部怕下放,找个军人怕打仗,嫁个工人最稳当”。

点赞:7834 浏览:3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