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文学名著阅读教学有效性

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结合当下阅读环境,作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感悟出发,主张在高中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少一点说教,多一些引导,指导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开展评价反馈活动,同时加强阅读策略指导,从而提高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有效性
当代,高中学生面对的是日益发展的网络媒体,阅读方式和阅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转变,快餐式阅读比较流行,孩子们静下心阅读经典文学名著的机会不是很多。
“现代大众传媒正越来越多地取代阅读,使学生对语言文学艺术,对负载着历史、传统、价值作用的民族语言只能达到表层的接触,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减损,他们的情感日益变得平涩而冷漠”①。在这种趋势下,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文学名著。因为从长远看,阅读文学名著能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他们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当然,我们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不能盲目说教或强制推行,而应该根据高中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分享阅读经验和成果,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一、少一点说教,多一些引导

教师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力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热情。
学校是实施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重要阵地之

一、在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时,教师要遵循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高中阶段,同伴的影响力比家长和老师的说教作用大很多。首先,学生心理特点相似。相同的生理年龄有相同的心理特点,从而有相似的兴趣和喜好。同学之间的交流更容易进行,不同观点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从而达成共识。其次,学习环境相似。高中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这个学习环境中度过的,所以长期共同的学习环境会形成一定的信赖感。再次,同龄人更容易有平等意识而互相尊重。因此,教师要有效运用这样一种力量,推动文学名著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下面谈一下具体举措:
首先,发现喜欢读文学名著的孩子并善于引导。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喜欢阅读的孩子。在与学生交流时,我们要有意识地了解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范围,以及阅读中遇到的困难。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帮助和指导,让喜欢阅读的学生获得阅读成就感。
其次,提供机会,让喜欢阅读的学生加强宣传攻势,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提供交流机会,让喜欢阅读文学名著的学生帮助宣传。这些已经尝到阅读名著甜头的学生,现身说法的效果是明显的,比老师的说教有更积极的影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为全体学生阅读名著营造良好氛围。

二、把选择读什么的权利还给学生

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阅读热情,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之后,按照学生的需要,把选择阅读内容的权利还给学生。陶行知先生在《活的教育》一文中指出:“我们教育儿童,就是要按他们需要的力量若何,不能拉得一样。”②由于个性、能力、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学生对阅读内容的选择有所不同。
有时学生对教师提供的阅读书目中的一些书籍不感兴趣,甚至抱以逆反的心理而拒绝阅读。原本阅读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如果学生不喜欢读,或许因为还没有找准他的阅读兴趣点而已。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著名学者吕思勉说:“学生所读之书,不必限定何种,听其自然,之所好可也。盖必好之,然后才能多读,然后能有悟之处,故仆欲为学生之读作一格言曰:‘自己最好读之书,即自己最宜读之书’。”③笔者认为合理的做法是发挥学生自主力量,适当放手让学生自选文学名著读本进行自主阅读。具体做法为:
首先,教师先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提供一份推荐阅读书目的总表。
其次,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阅读小组,并由学生自选组长。
再次,在教师的指导下,组员讨论形成本组的阅读书目,对总表有所补充。
最后,全体组员一起讨论,制订阅读计划。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指导者和参与者,不可越俎代庖地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学生。

三、把组织交流、评价反馈活动交给学生完成

“有的时候,我们为学生做的事情越多,越是害学生。因为为人,随便怎样精细周到总不如人之自为。我们与学生经验不同,环境不同,所以合乎我们意的,未必合乎学生的意。勉强定下来,那适应学生需要的,或者遗漏掉;那不适应学生需要的,反而包括进去”④。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名著阅读的评价反馈活动应由学生自主完成。
通常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用专题报告、手抄报等形式展示读书成果,评选出最佳读书小组加以鼓励。当然,改编文学名著,开展演出活动也是学生很喜欢的一种形式。在遵循原著的基础上,学生改编文学名著,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演出活动。在上学期我校高二年级的文科班学生把名著附加题中要考查的十一部文学名著加以编排,然后在全校公演,取得不错成绩。通过这次活动,一方面巩固了考查内容,另一方面激发了其他年级尤其高一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在寒假、暑假等比较长的假期时间,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制订相应的阅读计划,接着返校后进行评比并奖励。
在去年寒假,孩子们倡议举办“好书伴我成长”读书征文活动。学生在假期读一本好书,返校后以书评或读后感等形式汇报读书心得。高中部各年级学生积极参与此次活动并受益匪浅。
除了以上几种方式外,学生也喜欢通过微博、微信等进行阅读交流。他们还主动聘请指导老师进行把关,学生在自主阅读和交流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很自律,鲜有信口开河和口无遮拦的现象。
这样,阅读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学生自己的实践:无论对阅读内容的选择,还是具体阅读过程,抑或阅读之后的自主交流等,都以学生“自己”为先,那么,阅读更能直接有效地使学生的精神倾注于自己关注的阅读材料,进行感知、理解和深悟,从而实现阅读要实现的目标。语文教育从某种作用上讲更应是一种生命的对话:“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⑤

四、少一点管制,多一点策略指导

当然,在学生自主阅读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不应一味管制或旁观,而应适时引导和点拨,尤其在阅读策略指导和培养习惯等方面下工夫。
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策略的知识。“教会学生学习”是当今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口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学习”作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
教师在指导文学名著阅读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向学生介绍常见的精读法、略读法、主题阅读法等。通过阅读指导,学生逐渐成为阅读的主角,自主地阅读,以期形成读—思—疑—读的良性循环,促成阅读量的积累,实现阅读质的飞跃。著名学者肖尔斯曾说:“你若能不逃避15分钟的阅读,那么一星期就可以读半本书,一个月就可读两本书,一年就是20多本,那么一生就可读1000册以上,这真是一个成为博学多闻的人的简易办法。”⑥
总而言之,在网络媒体日益兴盛的当下,我们更要重视经典文学名著的深远影响。要在遵循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把阅读内容的选择权、评价反馈的自主权还给学生,适时有效地加以指导,使文学名著阅读教学有效展开。
注释:
①邹微霞.给学生奠一个“精神的底子”——也谈中学生课外名著阅读[J].现代语文,2007(10).
②姚文蔚.行知教育论著百篇[M].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7):75.
③吕思勉.答程于鹭书[J].沈阳周刊,1921.
④姚文蔚.行知教育论著百篇[M].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7):52.
⑤袁振国.理解文科教育[J].山东教育,2001.
⑥文汇读书周报[N].1987-9-19.
参考文献:
[1]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罗明.陶行知文集(修订本)[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9.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
[4]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9.

点赞:26088 浏览:119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