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民间吉祥艺术语言表达特征

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民间吉祥艺术作为民间习俗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在艺术语言上表现出非常丰富多样而又广泛的文化特征。本文从艺术形象式的吉祥造型、独特图案文字式的符号、古老行为仪式的动态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其对民间吉祥艺术有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民间吉祥艺术;艺民间吉祥艺术的语言表达特征由优秀论文网站www.808s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术形象;图形
1005-5312(2013)33-0151-01

一、艺术形象式的造型语言

在民间习俗生活中,以艺术形象来表达吉祥文化内涵是民间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形式,如年节木板年画中的门神、娃娃抱鱼、柿子、鸡虎艺术形象;婚俗剪纸中的莲生贵子、狮子滚绣球、葫芦、石榴子等艺术形象;以及丧俗中的纸人、纸马等等。
“八仙庆寿”形象是八仙的故事,远自唐代起即在民间流传。“八仙庆寿”图所展示的,就是众仙会集松柏台上,仰望云间、口颂祝词的情景。此图便在寿庆场合使用,除明示寿星得八仙祝吉可获无疆之寿的祥瑞外,图中的松柏寿石、仙禽蟠桃、祥云瑞霭等景物,在传统民俗文化里均有祝寿的涵义。此外,民间又有将八仙各自的法宝予以特写,并组合为形式不同之装饰形图案的习俗,称“暗八仙图”,缘其象征作用而广受青睐。“狮滚绣球”出自《宋书·宗慤传》,元嘉二十二年,南朝宋与南方林邑国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宋军先是所向披靡,锐不可挡。后来林邑国派出了以大象为坐骑的军队,驰骋沙场,来往无碍,宋军根本抵挡不住。宗慤想到狮子之威足以镇百兽,于是命大家雕刻木块,制成狮子头套和面具戴上与“象军”对阵。果然卒获全胜。往后狮子在人们心目中就有了压邪镇凶的作用。与此同时军队创制了狮子舞慢慢流向民间,于是再演绎为舞狮子送祥瑞的习俗。俗信认为“狮子”顺利咬住封包是将有喜事上门的吉兆,所以又有: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

二、图案文字式的符号语言

在民间吉祥艺术中,使用着大量图案式的符号形象,这些图案式的符号并不都是自然界具体形象的表现,有一些是非形象的几何意味的符号组成,如民间建筑中的“十字孔”花墙、民间剪纸中的“富贵不断头”、“云勾子纹等等。
卍字符号原本无阴阳相交、生殖崇拜内涵,它是古代的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在中国的民间文化中,卍字符的象征作用发生了一些转化,多用来表示生生不息、子孙绵延、福寿安康之意。在周朝及以后的春秋战国青铜器纹样中,圜天旋转的卍字图案被加上了两个蛇头(龙头),变成了阴阳双蛇(双龙)相交圜天旋转的图案,这个太阳崇拜的符号转化为中国本原哲学中阴阳结合、繁衍不息的祈生符号,其几何形变体为所谓的“蟠虺纹”、“蟠螭纹”符号,并被广泛运用于战国、秦汉的青铜礼器之中,而且成为这一时期的哲学文化符号特征。这种特征影响着中国民间文化的表达,民间以多子为多福多富贵,因此,在民间剪纸中,这个卍字符号也被赋予双蛇相交或双龙相交圜天旋转、生命繁衍、生生不息的文化内涵,其二方连续、四方连续被称为“万字不断头”或“富贵不断头”。

三、行为仪式的动态语言

民间吉祥艺术作为一种非艺术目的的泛艺术创作,不仅包括采用通常的艺术手段创造的语言形式,如剪纸、面花雕刻等,同时也包括生活习俗中约定成俗的行为求吉语言形式。尤其是带有群体性质的大型求吉活动,有其约定成俗的求吉仪式,吉祥文化内涵正是贯穿在一系列求吉的仪式活动中。
民间过年守岁活动中长辈给晚辈压岁钱。除夕,有的家是吃过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由长辈发给晚辈压岁钱,勉励明年进步;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孩子熟睡之后放在枕头下;有点向长辈跪拜伸手要红包;有的向长辈跪拜之后争抢压岁钱,抢掠一空之后,长辈乐不可支地说:“这是今年喜事顺利的预兆。”苏州一带长者以朱红绳缀百钱或以红纸包好银洋称压岁钱,置橘子、荔枝等果子于盘中为压岁果,寓意吉利之意。为什么压岁钱多样红纸包成?长辈送时说“红纸为大”,意思就是钱少红纸隐喻“红时”、“走运”。这已成为年节时大人向小孩子祝福的礼仪。
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而且“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舞麻龙流传在四川济州龙溪一带羌族人民之中,是祭祖中的一项体育活动。近年来羌族人民对舞麻龙这项活动加以改善,剔去糟粕,取其精华,保留了耍花棒、龙凤相会、神棍戏麻龙、跳神棍、麻龙追彩霞等套路动作。表演者腰间系一串铜铃,女的手执一根扎有彩球和彩带的彩花棒,棒上镶铁环扣和铜铃;男的手中的彩棍,一端用麻扎成精美龙头,另一端用拖有7米余长的麻髯为龙身。锣鼓声起,龙首时低时昂,麻龙飞舞,花棍旋转,龙击花棍,球戏麻龙。龙身甩动中发出的响声,与腰间的铃声,棍上的铁环声,歌声、鼓声、呼喊声交织混合,风格独特。
总之,民间吉祥艺术应用于民间风俗文化及日常生活之中,民间吉祥艺术体现的是民间存活群体纳福求吉的情感文化心理,它在艺术的功能及文化内涵上始终没有脱离民间风俗信仰的范畴,成为民间吉祥艺术发展的文化根基。
参考文献:
[1]李振球、乔晓光.中国民间吉祥艺术[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点赞:28564 浏览:131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