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新生代政治冷漠现象初探

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由于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新生代大学生在社会转型期出现了政治冷漠化现象。引导和激发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的策略一是政府应加强政治制度化建设,二是对新生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人文关怀,积极引导其关心社会、有序参与政治。
【关键词】新生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政治冷漠;影响因素;解决策略
公民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它是政治关系中公民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方式,反映了公民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关系。[1]中国经济社会进程加快,公民政治参与也在逐步扩大,渐进式政治改革的动力源。然而,作为一支庞大、特殊的群体,新生代大学生在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行为方面呈现出一种消极状态,在这种消极状态下,要么选择远离和逃避政治生活,要么消极的参与政治生活。在政治发育尚不完全的中国,大学生作为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出现政治冷漠这种现象应予以警惕。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对新生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探寻理由。

一、转型期社会背景直接影响新生代大学生对政治的态度

存在决定意识,1990年后出生的新生代大学生普遍表现出的政治冷漠与成长期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步入发展阶段。商品经济的社会特征潜移默化影响着整个社会。而成长于这一时期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商品经济时代是一个“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时代,对物的过分依赖和追求易导致人自身的物化。西方学者马尔库塞指出,“技术的解决力量带来了物的工具化,转而解放的桎梏,使人工具化,心灵空虚的单向度的人。”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等这些时行语反映了商品经济时代“金钱至上”观念。自然生于斯、长于斯的新生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也不可避开受到影响。诸如在考学、就业、择偶理由上,便有“什么专业挣钱多就报考什么专业”、“学的好不如嫁得好”等抉择观念,无不折射出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在就业的压力,浮躁的心态,功利的思维驱使下,当代大学生对政治表现出冷漠也就不足为奇、不难理解了。

二、新生代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不尽完善

如若从新生代大学生的家庭成长、学校教育过程来分析的话可以看出他们的早期政治社会化过程不尽完善。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阿尔蒙德曾指出“政治社会化的持续过程贯穿人们一生。早年的经历能够引发持续不断的社会化的过程,一贯地推动一个人朝着一套可以预料的倾向发展。”[2]由此可见,社会成员早期的政治社会化对其成年后的政治倾向,政治态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早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家庭、学校及同辈团体可以说是最主要媒介。
1、家庭媒介对新生代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新生代大学生大属于独生子女,成长环境比较特殊。被冠之于“小皇帝”、“小公主”的独生子女大多从小在“四二一”式家庭环境中长大,集两代人宠爱于一身。这种生活环境使其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常常表现为自主精神和依附心理于一体,自我期望值高和自控能力弱并存的性格和行为。[3]从在新生代大学生身上,感受较深的是责任感的缺失。从小对家庭缺乏责任感,成人后社会责任感也较乏力。
2、学校媒介对新生代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就中小学生的学校生活而言,应试教育影响着学校的方方面面,诸如学校与学校比升学率、上线率;班级与班级比平均分、最高分;教师与教师比课时、比奖金等等。虽然国家一再提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整个社会普遍以强调文凭、看重学历为重。工业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产业化趋势已成普遍现象。“填鸭式”教育把受教育者投入到教育的工业流程中,把人制造成标准化的教育商品,一切按事先计划的统一程序、目标和过程制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获得了“何以为生”,但却不知道“为何而生”。
以上不难发现新生代大学生在家庭、学校层面上的早期政治社会化过程存在明显缺陷。除此之外,其在同辈团体中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也偏弱。作为大学生团体组织主要形式的学生会、学生社团等,虽经常开展活动,但大多局限于文体活动和日常事务,对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影响甚微。这些基本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对新生代大学生政治实践的影响力十分有限,对激发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提升政治参与热情等方面没有起到应有作用。

三、无足轻重的参与效果逐渐削弱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

有观点认为新生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的理由是尚无表达利益,缺乏政治参与目标。这也许是一个逻辑起点,但在笔者看来,造成大学生群体政治冷漠还因为他们在制度性参与过程中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同时,非制度性参与渠道受阻,没有合适的渠道表达政治目标与愿望。因此,这一群体的政治参与热情也就逐渐减弱。正如罗伯特达尔在总结心理变量对政治参与的影响“如果一个公民认为介入政治的酬劳低于从事其他活动之所得时;如果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无足轻重不能有效地影响政治效果的时候;他就不可能介入政治。”
3G互联网络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新生代大学生思想文化生活的组成,他们交流思想、扩大话语权的平台。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便捷对时事热点、焦点理由进行关注。同时,畅所欲言,发表感想,互相交流,在匿名状态下消除戒备地吐露心声让大学生觉得自主平等、安全轻松。然而,这种关注交流大多是自发、闲散和不具有持久性。从某种程度上讲,只是一种情绪发泄或愿望表达,上升不到政治参与的层面上。

四、引导和激发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的策略

上述对新生代大学生政治参与冷漠理由分析,笔者认为,引导和激发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政府应加强政治制度化建设。亨廷顿提出“ 政治稳定性取决于政治制度化与参政的比率。”[4]他认为政治体制要成功地适应现代化,革新政策,然后将产生于现代化并因现代化达到新觉悟的力量成功吸收进入体制中。由此可见,政治制度化建设无疑是推动政治参与的基石。近年来学者提倡转变政府职能,用“治理 ”(governance)来代替“管理”或“统治”(government),由权威政府向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转变。这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这种“善治”概念与思路,应是构建和谐公正的制度环境和合理明确的制度结构的理论先导,对于激发新生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具有理论指导。
其次,对新生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人文关怀,积极引导其关心社会、有序参与政治。新生代大学生化影响下普遍受西方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实用功利、精神空虚。对此,德育工作应转变过去“纯工具化”缺乏实际效力的方式策略,从根本上赋于当代大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如生命的情感关怀、终极信仰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关怀等,引导他们超越对物质、金钱的盲目追求,将注意力更多的转向对提升个人素质教养,关注社会与国家发展的层面并积极参与其中。
【注释】
[1]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54-255.
[2]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83-84.
[3]王裕如.不安的太阳: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心理探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34-35.
[4]塞缪尔P亨廷顿 著, 张岱芸 等译.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135-136.
【作者简介】
权静(1983-)女,陕西西安人, 助教,硕士,任职于咸阳师范学院政治与管理学院.

点赞:5163 浏览:1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