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外国文学立体化教学改革新方略

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针对外国文学量大课时少的现实,教学改革具体方略主要是:突破传统教学策略,摆脱教材束缚,推进课堂教学层次化,课外延伸多样化,评价机制多元化,构建立体化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 外国文学;立体化教学;实施方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在这一背景下,为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很多院校大幅度增加实践课程,压缩专业课时。这样无疑对传统文学课程提出极大挑战。以外国文学课为例,作为中文专业一门基础课,在三大文学史课中地位重要,课时较多,一学年周四课时,可现在变成一学年周二课时,课时量整整减少一半。而外国文学课程本身历史跨度大,国别多,作家作品多,容量大,任务重。面对新方案很多教师纷纷叫苦连天,“这么少的课时,该讲什么呀?学生能学到到什么呀!” 笔者认为,这恰恰是好事。所谓“穷则思变”,新方案的实施迫使我们必须大刀阔斧,突破传统教学,大胆进行改革。
事实上教学改革这两年我们一直都在尝试,理论成果汗牛充栋,但实践效果甚微。为什么呢?其主要理由就是口号喊得多 ,理念谈的多,策略讲的多,但真正把理论、口号转化到实践上的很少,摸索出的可操作性内容更少。立体化教学是近年来流行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教师以多层次、多维度、多方式传授知识点和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在教学资源的多元化、教学方式的现代化、知识结构的立体化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特点。外国文学课也应与时俱进,在这一思路指导下笔者主要围绕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教学基本要素对外国文学教学改革具体实施提出新构想。

一、向教材大胆说“不”,迈出教改第一步

传统教学中,教材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是课程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集中体现,是教学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教材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多教师都会按照教材的内容体系按部就班,也就常有“照本宣科”之状。但是现阶段外国文学教学不能再以教材为中心,应突破教材、粉笔、黑板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教学模式,理由如下:
首先:目前外国文学的教材内容、知识保有量都非常大。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是上海师范大学郑克鲁教授主编的《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这部教材是教育部指定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在高校使用率较高。共有上下两册,囊括了全世界除中国以外的各个国家的文学,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开始一直到20世纪后现代主义,内容非常丰富。那么面对如此浩瀚内容,如今又少之可怜的课时,如何能完成?所以很多教师课堂上不得不对教材内容进行大量取舍。取舍后还不尽人意,因为删减后的内容总让人觉得不成体系,七零八散。可见目前课堂教学不能再以教材为讲本。
另外,按照现有教材授课还易形成以下弊端:第一,教学策略模式化。在现有的教材影响下,教学很容易形成“三突出”模式:概述+作家+代表作品。这样易形成学生思维定势,很难使他们对极富文学性的、鲜活复杂的文学作品做个案欣赏和分析。其结果是将复杂的文学现象简单化,将多样性文学单一化。第二,面对内容浩繁的教材,教师通常采用满堂灌的策略,一味的追求内容的大而全,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教师满堂讲,学生满堂记,课后全忘光”的不良现象。如此下来,教学内容也渐变空洞枯燥,一学期教师紧紧张张、学生辛辛苦苦,但却劳苦功低、事倍功半。显然,教材已成为课堂教学的绊脚石。
再次现有教材虽各有优点,成绩显著,但笔者认为还存在一些不足:第一,教材体例较封闭,内容固定不变,缺乏弹性,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只是历史时代加重点作家之类的死知识,不能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兴趣。第二,史的意识比较淡薄,缺乏对艺术形式及其演变的描述,比如郑克鲁版本几乎把文学史写成主义更替史。第三,社会学倾向依然浓厚,大多只强调文学根植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受社会存在的制约,给文学的相对独立性留有少有空间,这样就割裂了文学的自律与他律的辩证关系,对文学作品的诠释很容易偏离文学的本质。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可以向教材说“不”,课堂大胆扔掉教材。使教材成为学生在课外预习、复习的工具。老师每学期初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精选和优化,划出重点、难点,指导学生课后使用。

二、课堂教学层次化,突出文学性

没有了教材的束缚,教师自然自由多了,包袱也小多了。教师可以打破固有教学模式和程序,教学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主,根据学生知识目前状况,及教师个人研究所长富有弹性调整。在理清外国文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重点带领学生学习一些蕴含丰富涵盖深广的大家名作,另外也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点,以及与现实紧密相关的理由随时调整内容。在保障知识架构有一定系统性的同时,有层次,有重点进行。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及人文素质,突出课堂的文学性,充分还教与学的自由度与灵活性。
具体实施笔者有如下设想:首先,将课堂按照课时分成三大板块:史学专题,文学精讲,实践课堂。史学部分,主要以讲授为主,以史的脉络为学生理清外国文学发展轨迹。使学生宏观上了解各国文学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状况,各个时期的文学特点、流派及文学的演变规律等。这一部分放在学期最开始讲。之后文学精讲部分,选取重要作家作品重点研读。实践课堂部分,可分别安排一次戏剧表演课,影视观摩课,辩论课,课外作品欣赏课,名段背诵课。文学精讲和实践课堂可穿插进行,使我们的教学课堂变得清晰化、条理化、层次化。
其次,丰富教学内容。我们应当打破教学常规,根据文学的规律组织教学,各有侧重。如有的作家可以重点讲解其艺术特色;有的作家可以重点讲文学传统对他的创作产生的影响;有的作家则可突出其作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价值和地位。在每章节的课程内容中,应着重从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个性心理特征、审美趋向、文学传统等方面去分析作家、作品。使学生了解不同作家的作品之间的差异及其成因。
第三,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课堂中戏剧表演课可以莎士比亚的剧本为主,要求学生分角色准备表演,这样一来督催学生认真读原著,二来在表演的过程中可加强对莎剧人物语言艺术等的理解。影视观摩课在课后要求学生写一篇观后感。辩论课教师提前布置讨论题和辩论题,鼓励学生读透原作、查阅资料,同时独立深思提出见解。分组讨论,再安排课堂辩论。辩题教师拟定多以当下联系紧密,具有探讨价值的论题为主。课外名作欣赏,要求同学们选取课外阅读的一本自己非常喜欢的外国文学作品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培养学生欣赏品读作品的能力。实践课堂板块以学生实践为主,主要强化学生读、写、说、看、深思等能力。

点赞:14069 浏览:5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