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挖掘文本价值 着眼语言训练

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关键词语言文字教学应先领会编者意图,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挖掘文本的语言价值,然后以五个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层层推进,一步步诠释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最终落实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
语言文字;解读; 理解;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这一定位,让我们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那么,我们在教学时,如何挖掘文本中有价值的训练点,巧妙地落实这一目标呢?本文通过评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全神贯注》中有关教学片段进行说明。

一、解读文本,挖掘核心价值

1.领会编者意图
我们知道,课文是编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是两者之间对话的纽带。教师在解读文本时首先应考虑编者的意图。《全神贯注》是这一册第七组教材中的第二篇,这一组教材是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编者为什么要为这一专题而选编那么多的科学家、艺术家以及普通人的故事呢?这不由得使我们想到现在的孩子,我们的小皇帝、小公主们养尊处优,不能长时间地集中精力做事。这些优秀人物的故事能使学生们从中汲取力量,养成认真做事的良好习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所以,学习课文中人物的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以及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也是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之一。
2.挖掘语言价值
教师在抓文本的核心价值时,应综合考虑文本所处的教材位置,以及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知识点的不同要求。中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重要阶段。中年级的教学不仅要加强词句训练,更要加强段的训练。
《全神贯注》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较难把握,讲深了或讲多了容易讲成精读课文,讲浅了又怕流于形式。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体会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以及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写人物的策略。课文的第二段最能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文中对罗丹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生动传神,使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而且,在对人物的描写中,作者还用了许多的比喻和联想,如课文中:“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里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 “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 课文中这些句子生动地表现罗丹修改作品时情绪的变化,不但有对罗丹的细致描写,还加上了作者的想象。这些语句对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体味人物描写策略,无疑是一段不可多得的好文字。由此,我们可以明确文章第二段是整篇课文的精华,必须重点解读与挖掘。

二、独具匠心,设计教学环节

1.紧扣主题,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
课文中茨威格说的最后一句话,也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目标。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这句话,把这句话当作名言引入,由名言质疑;解决理由之后,又回到学习名言,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在整体把握课文结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读悟表达训练,对文章轻重的处理恰到好处,提高了一节课的效率,最后深化主题。
上课伊始,我们以课文中茨威格最后的感悟:“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让学生质疑,然后,在学生的理由中选择整理出与课文密切相关又较有价值的几个理由:“茨威格是谁?”“罗丹是谁?”“茨威格在罗丹的工作室里,到底看到了什么,才会发出那样的感叹?”在黑板上简单板书:“茨?罗?看到?”这样,用名言质疑,加强对学生深思的引导启发,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探究能力。这样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炼出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三个理由,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从而引导学生带着理由到课文里找答案,学习课文的过程就是解决理由的过程。最后,要求学生联系实际,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记住“做什么事都要全神贯注”;并进一步设计课后作业:“把茨威格的名言,也就是课文最后一句话做成书签送给同学。”让“全神贯注”这几个字深深地记在每个同学心里,并把它传承开去。这样,在感受、体验和分享中,让学生培养学习做事要有执著的态度和全神贯注的精神,从而实现三维目标当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2.自学感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课文重点段时,可以采用“自主阅读——交流研讨——反复朗读”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感悟人物的形象。
在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时,可先用大屏幕出示:“默读课文第二段,找出课文中你最有感悟的一处描写,划一划,读一读,并把感受写下来。”学生找到的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句子,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即可。这样,学生默读课文,划句子,写感受,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足够的时间自己朗读感悟,然后再来交流找到的句子。教师可以引导:“你为什么对这一处描写感兴趣?”“你怎么理解的?”“还有谁对这一句有不一样的见解?”等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适度的想象,比如在教学“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这一句时,教师问:“你见过人喝醉时的样子吗?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罗丹喝醉酒的样子。”学生可能会回答:“罗丹当时一定脸胀得通红,嘴里叽哩咕噜的,不知在说什么。”“他还会摇摇晃晃……”这样,罗丹的形象便更具体,更丰满,栩栩如生了。引导鼓励学生把感悟到的读出来,说出来,从而激发培养了学生想说、乐说、敢说的学习习惯,进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3.设计巧妙,扫清课文学习的障碍
我们在抓住文本的核心时,也不能忽略其他的内容。但是,如何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留在重要内容上,这就需要我们巧妙设计一些小环节。比如:我们可以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完生字词之后,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由这个关键词铺展开来,对于课堂教学中的次要内容加以涉及。在学习完这一课的生字词之后,我们可以设计以“邀请”这个生字词展开,谁邀请谁?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罗丹和茨威格的生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黑板上的两个理由:“罗?茨?”为学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以“罗丹为什么会邀请茨威格来?”这个理由,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挚友”的意思,并简要了解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也就是事情的起因。这样,既可以避开面面俱到,平均使力,又可以水到渠成地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重点内容的教学上。
4.面向全体,引导多层次反复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的阅读都明确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就要求我们把朗读贯穿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可以在反复的朗读回味中感悟语言的表达策略,从最开始的初读感知全文,到精读着眼于段落、句子、词语……朗读的形式可以丰富多彩。课文中对于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描述是这篇课文的主要语言价值,所以,这一段的朗读也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怎样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罗丹工作的情境,领悟罗丹的全神贯注工作状态呢?老师可以设计几种不同的形式让各个学习小组自由选择:可以一人朗读,其他同学闭眼想象;可以表演,再现罗丹的神态、动作、语言;也可以是齐读、连读、比赛读……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朗读,在读中领悟、想象,也就是让学生透过文字的表面去走进罗丹,感悟罗丹的过程,最后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而不是讲出来。这一设计形式多样,而且体现了全员参与,强调了面向全体。在表演展示这一环节,应该重点引导学生对照课文内容进行点评,让学生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由于形式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5.学以致用,着眼语言文字的运用
四年级的学生虽然接触过不少写人的课文,但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技能还不够熟练。而这篇课文对罗丹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生动传神,是一篇非常典型的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好范文。在小练笔这个环节,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把这节课中学到的描写人物的策略运用到实际的练笔当中,学以致用,从而内化为自己的基本技能。如果教师能及时把握这一训练点,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就能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学语文、用语文的大语文观。练笔时可以先邀请一位同学当模特儿,上台铺纸研墨,写毛笔字,台下的同学认真观察他的神态、动作、语言等,在班级中交流讨论,这样就能下笔有神,言之有物了,从而有效地进行迁移和创造,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责任编辑:左小文)

点赞:23728 浏览:107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