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语言训练

更新时间:2024-04-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言和思维是语文教学的两个核心要素,语文学科的深层本质是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辨证统一,听说读写是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外在形式。语文教学的核心是提高语言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思维脱离不了课堂语言训练,二者相互推动。加强朗读指导,提倡诵读课文,注重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阅读获取。研读课文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精华语段,品味语言。教师精讲点拨,注重学生质疑,注重自读感悟,注重讨论交流,强化个体学习,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自主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语感训练;品味语言;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实践创新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左传》、《国策》、《世说新语》、《红楼梦》是我国语言的经典。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和思维是语文教学的两个核心要素。语文学科的深层本质是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辨证统一,听说读写是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外在形式。随着新课改的推行,语文的"文化"性质,其"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处于重要地位。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深思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当前语文教学的突出理由,就是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忽略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当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才是学习过程的"主宰者",应多让学生自由选择策略、策略和发展目标,突出个性化学习,给学生以心灵上的自由,为他们开辟发展个性、大胆创新的广阔天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遵循"从语言训练到思想内容再到提高语言能力"的原则,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1 阅读教学要加强语感训练,创设理由情境,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经验性感知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语言训练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感能力 ,一方面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领悟语言,另一方面又能充分体现或调动特定语言环境中语言运用的可能性,从而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一篇语言作品是表情达意载道的有机整体,培养语感就要注重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直接把握,因此,培养体感受语言形象是"本",掌握单项知识为"末"。语感训练涉及到诸多方面,根据目前阅读教学状况,我认为应注重从以下两个方面指导学生训练:
11 加强朗读指导,注重多读感悟,提倡诵读课文,进行自主地阅读获取。经典文字简约,意思深长,要仔细玩味。《三国志.魏志.王肃》中说:"人有从(董遇)学者,遇而不肯教,必当先读百遍,言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义自见","子自知"。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由地进行阅读。读是一种基本的行之有效的语言训练,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感情、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加强朗读指导,提倡诵读课文应成为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尤其是语言优美的诗歌、散文。诵读应从字句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抓住作者的情感、思想感情,体会文章创造的意境。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探求知识的能力。例如朱自清的《春》一文,学生诵读课文后,喜爱春天大好景色,急切盼望春天到来,赞美春天的情感呼之欲出,同作者的情感息息相通,从而深刻体会语言的妙处。
12 研读课文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精华语段,品味语言,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但要提高朗读的功效,还很有必要做理性的分析,体会语言生动、准确的微妙,了解语言内在的深刻含义,对语言进行分析、品评、揣摩、鉴赏。如《树林和草原》一文,早晨是"白露沾湿",乌云涌来时青草"全都发黑了",雷雨过后又"愉快地闪耀着亮光"。夕阳西下时,晚霞如火,"树木、丛林和高高的草垛,都投下长长的影子","一颗星在落日的火海里发出颤抖的闪光来,"这一幅幅意境优美的图画,充满生活的喜悦,蓬勃的活力,散发出来的那种浓浓的乡土气息和人与自然相契合的诗意,让人心旷神怡。郭沫若先生的《石榴》,这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石榴的可爱之处作了生动描绘。枝干和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花的色彩"深红色的";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根据石榴花的色彩和外形特征把它比作"夏天的心脏"。突出了石榴美丽清逸的气度。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具体的语境去推敲字词,品味辞格创意,揣摩语气语调,从而有效地培养语感,努力培养学生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个体学习,培养学生有个性的创新实践能力
21 注重课前预习,独立寻疑,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策略,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深思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学生自读课文,自己分析课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师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再做课本上的练习题。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的怀疑、研究,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获胜的信心。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22 注重明确学习目标,创设自学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学习目标都要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做到"教案、学案一体化",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自学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自己的自学目标,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使其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一是在备课中,教师既要吃透教材又要了解学生,既要选准重点、难点,又要想到学生在自学中会提出哪些理由;二是在自学指导上,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随时引导自学,学生可以互相讨论,有些理由就能在"兵教兵"过程中解决;三是在对后进生的关注上,教师在巡视中要重点指导后进生的学习,平时多让他们回答理由或让他们到前面板演,这样便于及时发现理由并解决理由。如教学《穷人》,教师在上课之时兴奋地说:"昨天大家预习了《穷人》这篇课文,听说大家都有许多感受,谁愿意把自己的最深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同学们争着举手。学生提到本课所要学习的目标:"桑娜的品质可贵,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作者对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得特别精彩"等等,教师说:"那就请同学们想想对这篇课文你最想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你想用什么策略学习?……"同学们即联系自己的感受定下自学的目标与策略。老师即兴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学习目标与策略开始自学。显然,全班同学们的积极性在新课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了。

点赞:26191 浏览:119190